【宁静·忆】边角地(散文)
乡下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我们家分得了一块“边角地”。面积二百个平方,约三分地的样子。边角地北面窄而高,南面宽而低。形似梯形,又像用于颠簸筛选粮食的“簸箕”。村里人对这种地形的土地,称作“簸箕掌”。
未分地之前,土地是集体耕种的。因边角地大都土质贫瘠,不靠水,不挨路,种起来麻烦,常常就被撂荒了。我家的这块边角地,西边一华里远的地方,是白浪滔滔的大沂河。旧社会,因战乱频发,河堤缺乏养护,洪涝灾害的年头,沂河里的水就会冲破堤坝,黄龙似地咆哮着奔向村庄或田野。边角地恰巧处于河水肆虐流行的所在。洪水过去,地里便沉积着泥沙,并沉积着由泥沙带来的砂礓、鹅卵石,及异彩纷呈的贝壳等。此外,边角地里,有碧绿的小草、馨香的野花,及不时传来小虫们的浅吟低唱。地的上方,则是鸟儿们嬉戏的天堂。边角地,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好地方。捡鹅卵石,捡贝壳,捡鸟蛋,掐茅尖,捉蚂蚱,躺在草坪上晒太阳……那开心的情形,刻进了脑海,刻进了心田,令人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如果说刚露出芽尖的茅草的甜,蕴含着春日勃勃生机的话,那么,秋天茅根的甜,则承载着日月的沉稳和厚重,是一般甜品的味道所难以企及的。难怪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还时常出现茅根晶莹剔透的身影。因了茅根的甜,因为晒干了的茅根可以当柴烧,所以,深秋时节,大人也好,孩童也罢,很多人都挎着粪箕子去地里刨茅根。边角地里的茅根,长在泥土里,长在砂礓里,也长在石缝里。没有技巧,没有力气,很难刨得出来。有一次我去刨茅根,只因为脚在砂礓上没站稳,一个趔趄,脚踝就崴的肿起了包,是堂哥把我背回了家。堂哥的肩膀有厚度,有温度,有汗味,可是汗味也很好闻。
几乎与农村实行土地大包干同一个时间,我外出求学,后来又有了工作。边角地里的活计,都是父母亲打理的。尽管父亲读过书,可他却是一个精通“打庄户(种庄稼)”十八般武艺的人,并且是一个珍爱土地、舍得出力流汗的人。为了把边角地整平,他用土车子推,用粪箕子背,用镢头刨,用铁锨挖。去除了砂石,根除了茅草,终于把地整理的平展展、亮堂堂,终于在松软的土地上,种植出了丰收的庄稼和蔬菜。
像是一转眼的功夫,父母亲过世已近二十个年头。因边角地没能流转出去,又因为我在外面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因而就一直荒芜着。去年秋天,老伴看我退休在家闲得无聊,便建议我把边角地拾掇起来,或种庄稼,或种点蔬菜。我兴奋地说:“近年来大蒜行情好,很多人家都发了,我要种大蒜。”老伴委婉地说:“种大蒜是技术活,恐怕你不一定能做得好。不行的话,就多向别人请教。”我说:“我能写会画的,脑子不笨,这点小事,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因多年不曾耕种,地里长满了荒草。若用铁锄除草、或手持铁锨挖地的话,没个三天两天很难完成任务。可既来之则安之,硬着头皮也得干。当我撒完化肥,准备挖地的时候,邻居张大哥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他笑嘻嘻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有用手工除草、翻地的吗?”他说着说着,就返回了家。不一会儿的功夫,又从家里推回来一台旋耕机,不由分说地进入地里就耕作起来。张大哥说,别看他这旋耕机长就一副“身单力薄”的模样,可使用起来,能量大着呢。它既能犁地,也能耙地,还能播种。有人说分田单干,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岂不是胡说八道的吗?现在是大田块有大机器,小田块有小机器。当今的农民,可真是掉到福窝里!
当犁完了地,并把地里的杂草捡拾干净后,我掏出钱包,想对张大哥有所表示。可他却面带愠色地说:“举手之劳的事,这样做,兄弟之间就生分了。”望着张大哥远去的身影,我心里一阵激动: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土地分开经营了,可邻里之间相互关照、守望相助的情感,却更加的浓郁了。说分田单干以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淡薄了的人,不觉得脸红吗?
“端午不在湖(田),重阳不在家”,此俗语说的是,端午节是大蒜的收获季,而重阳节则是大蒜的播种季。眼看着重阳节在即,因老伴在乡镇原单位承包农资门市无法脱身,便催促我抓紧回老家种蒜。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带着蒜种,农药,和铁锨、搂地耙子等工具,信心满满地从居住在乡镇的家,驱车二十华里,来到了边角地。
临行前老伴告诉我,种蒜的密度,大致要行距二十厘米,株距十厘米。由于忘记带线绳子,凭感觉种出来的行距,忽而宽,忽而窄,看上去极度的不雅。小时候,我上学用的练习本,大都是父亲用购买来的白纺纸(白纸),裁剪后整齐地摞在一起,用纸捻子或缝衣针订制而成的。用这样的本子写字之前,要用直尺画上长宽等距离的方格。开始时,我曾为画不好方格子,而痛苦的愁眉不展。是父亲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我才学会了画格子。后来,又是父亲手把手地指导,在没有格子的纸上写字,我也能基本做到横平竖直。可在种植大蒜株行距的掌握上,我与父亲的劳动技能,竟是相隔几条街的差距。父亲种蒜,包括挖渠、打埂子、耩地,从来都是不用线绳子的啊,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回来的路上,我满心地嘀咕:蒜种埋的深了,还是浅了?苗前除草剂喷洒的多了,还是少了?喷洒的均匀吗?
那是十天以后的事,我的担心还是出现了。薄膜覆盖下的蒜瓣,有的冒出了嫩芽儿,有的“蹦”到了土层上安安稳稳地睡大觉。更要命的是,东一片,西一片,左一片,右一片的小草芽也粉粉地探出了头,正幸灾乐祸地朝着我微笑!这可怎么办?我掏出了手机。老伴回话说:“还能怎么办?揭开薄膜,把蹦出来的蒜瓣儿重新埋进土里,然后再向地面喷洒一遍苗后除草剂。”这工作量可就大了,我不得不慢慢地揭开了塑料膜……
终于到了来年的端午节。我把边角地里成熟了的大蒜,用电动车拉回了乡镇住地的家。世界上还有如同“溜溜子”般大小的大蒜吗?有啊,我的就是!我是厚着脸皮,或者说是脸上绑着狗皮回家的。那感觉是,只要有一条地缝都想往里面钻。可没想到的是,老伴见了车上的大蒜以后,却一个劲儿地责怪自己。她说:“我只顾忙去了,怎么就没想到给你说,出苗以后的大蒜,要喷洒杀菌剂、杀虫剂,还要追施化肥。边角地的灌溉条件早就改善了,为什么没想到浇水呢?都怪我,都怪我。”老伴的话,说得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酸楚,还是宽慰?或许都有。
母亲说:“当家才知粮米贵”。其实,何止粮米,大蒜也是如此。小时候,我随从父亲一起种蒜,一起到远处的村庄上、或集市上卖蒜,且到了集市时,常给我买一些好吃的、好玩的。长大后,我也同弟弟一起,骑着单车去县城里卖过蒜。县城的景色真好,人的衣服是亮亮的,眼眸子里放着光。什么叫“开眼”,或许到城里转一转就叫做开眼吧,别提有多高兴了。父母在,我过着“胳肢窝”的日子,什么都不用愁,更不用担心蒜长得大,还是长得小。其实,父亲种的蒜,不仅长得圆润,而且个头大,并大的让人叹服。
世事总是变化的,边角地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她之所以从满目疮痍、偏安一隅的角落,一路热情奔放、俊悄悄地向人们走来,这或许就是天意。而这个天意,则是亿万人民对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倾情拥抱。走进边角地,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生活。感谢你,边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