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老家街上的房子(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实力写手】老家街上的房子(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布衣,39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89发表时间:2024-05-24 13:30:57

老家是一个山间盆地,乡场在新中国前就能赶集,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现在有老街、新街、二环路三条街。我家在乡场上有一处房子,到现在已建成四十余年,算是我父母在老家的立下的第二块里程碑,现在是我六哥所有。它在新街的正街上,木瓦房,三间门面。前面临街,车辆行人不断,后有一个小院。这里有我近十年的时光,每个物件都有一种我熟悉的气息。每一间屋,都能给我带来种种回忆。
   昨晚,侄子来访,我与之闲聊时,谈到了对祖居的困惑。我对祖居充满感情,但我也不知道它到底要何去何从。
   我父母很了不起,不仅养活了我们七兄弟,还在老家修造了两处房子。第一处房子在柿子湾,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过,第二处房子在老家的街上。
   1983年,我们家用400元从李跃春处购得了一块能修四间房的宅基地。地点在老家街背后供销社对面的公路边上,当时公路边只有徐、杨两户人家,再往上是一栋大队的公房。我们家建成之后,老家的新街就初具模型了。到现在这条街已40多年,长达到1.5公里,我们家所处的地段成为了老家的主街。之后的二环路是近四、五年才形成的。
   之所以要在街上修建房屋,是因为我大哥当时已成家,有了两个孩子,我二哥正在新疆服兵役,已处对象三年,四哥也到了处对象的年龄。再加之政策原因,我们家有五个人成了非农业户口,承包的责任地退了。如果再不扩建,我们家就会出现严重的住房危机。如果不到街上去谋食,五个没有土地的人,会让整个家庭不堪重负。
   1983年,是我父母极苦的一年,家无结余,凭空要修建一幢新房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
   我父母是极坚毅的人,但凡决定了要做的事,就会勇往直前,他们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确定了目标之后,修建工作便提上日程。没有钱,先借;买木料,先赊;工人工钱,先欠着。由于我家在乡亲们当中信誉尚好,所以在家中没有余钱的情况下,父母便将修建工作启动起来。
   最初的工作是地基的夯实。由于老家地理环境是山间盆地,很多年前盆地底部是高山湿地,后来在一年又一年外来人口增多之后,便开始将湿地改造为稻田。小时候听说有些稻田中央的“海子”,用竹竿还插不到底。也曾有人在海子中挖到过乌木。我家的宅基地在湿地之中,当时挖基础时,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挖下去一米多深,还是软软的黑泥,不见硬土。如果再这样下去,仅仅基础一项也将是我家不能承受之重。后来在有经验工人的建议下,在基础中加了两条煤矿中作废的铁轨来保证基础的一体性。
   接着就是从其他地方拉土石方来填地面。这工程量也不小,当时大哥正是二十七、八岁的壮年汉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很多时候他是身体力行,有时是自己用板车,到距离两公里的何家湾去拉土石方,就这样一车又一车地来回奔走。记得地基完工时,大哥的肤色变成了古铜色,那件红色的背心也变得如历经枪林弹雨的红旗。此时的大哥在家中是顶梁柱,此时他干劲十足。因为父亲退休前在乡政府上班,没做过什么体力活。二哥此时在部队,四哥此时已是供销社的职员每天要上班。此时大哥不干就真的没有人能干活。还好,五哥此时已快成人了,正在念初三,也算是为一个主要劳动力,家里需要人手时就让他给老师请假,由于请假期太多,课程耽误太多,以致五哥连初中毕业考试都没能参加。这也是修建这房子五哥付出的最大牺牲。
   当时我们地方还没有钢混结构的建筑,我们家的房还是按木瓦房结构来修建。在那个时期,木材十分紧缺,因为之前的几十年,生态破坏严重。所以有时为了备一根合适的木料,总是要费上好多心力,或者要找好多熟人来想办法。三个木列中,有两列的材料是在周边购买的,有一列是购买何家湾一处老房子的木料。有时为了一根立柱,需要二、三十人步行二十多里山路到云南境内去扛回来,来回就是五十多里山路,去的时候还要带上干粮,几十人将木材扛回来时往往是日落西山,疲惫不堪了。今天想来,修建这房时是何等艰辛,真的感谢乡亲邻里的鼎力相助。很多时候的劳力是乡亲们无偿付出,没取分文,主家只管生活。
   建房的木工来自相邻十五里外联合苗族乡苦菜坝。他们一共有七、八个人,有苗族,有汉族。领头的是母亲远房的族叔,我们尊称他外公。这帮师傅多半是每天早晨来,晚上回家。有时不回家的,便在我家合铺。记得每晚父亲都要把烧酒倒在大碗中让大家喝转转酒。此时父亲会在酒精的作用下讲他年轻时的故事。经过约二个月的木工奋战,终于在当年腊月初四,三列两间木瓦房便站立起来了。
   这房最开始是只有木架和房顶上的瓦,四周没有墙。墙的完善过程经历了三、四年。是父亲用竹片在柱与柱之间编成篾墙,再用石灰浆糊上去。这个活是很苦的,特别是编篾墙,手往往会被竹片划伤。那时父亲的手总是会有伤口,总是缠着药用胶布。由于当时家里收入严重入不敷出,为了省钱,这活就是父亲一个人日以继日地做。
   当时三列两间房子初步完工,家里共负债30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债务,加之家里又遭了变故,形同雪上加霜,我们全家紧衣缩食,用了差不多10年才走出困境。
   后来右面那间房是九一年用石块砌成的。当时由于资金紧缺,楼面都是铺的竹子,直到现在也没改变。当时的修建完全是按农村结构来计划的,屋后还有一块空地,本来是计划的院坝,院坝前有一条水渠,我们家便又修了一道一米多高的院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院子。
   这样街上的房子历经十年才算完工,基本布局是临街三间门面,后面一个院子。院子中除了堆煤,还有鸡埘。六哥还在院子种了枇杷树,桂花树,还种有石菖蒲,还种有牡丹花,还有木本万年青,还有一棵紫薇。还种有白菜、蒜苗、葱……这个小院就是一个小农经济体的小小缩影,同时它还充分体现出六哥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次回老家,我都爱在这小院中看一看,对这些花草,还有蔬菜充满着一种怜爱之情。
   大约有十年,在这里,母亲开了一个豆花饭店,再加之整个乡场上,小饭店有六、七家。由于全乡人口少,再加之处于穷乡僻壤,乡亲们的购买能力也不高,每三天才逢一次场,所以豆花饭的利润并不高。但这微薄的收入成为我家的一个重要收入。那时还是用石磨来磨豆浆,所以很多时候在逢场那天,母亲在天不亮就起床磨豆浆。如果在寒暑假,我们也要早早起床帮着推石磨。
   我家在左边那间屋开了一个小杂货店。因为活动资金少,加之乡邻们赊欠较多,所以货架上的货物并不多,更新也慢,有的货时间长了,还蒙上了灰尘。经营杂货店主要是父亲,父亲爱饮酒,而他的酒友也不少,很多时候,店里都酒友来分享他提供的免费酒。所以不时会听到母亲抱怨:杂货店只赔不赚。当然这也怪不得父亲,毕竟父亲五、六十岁了才去做商业,他根本就不懂,再加上他也有他的江湖。
   我初中,高中这六年,是家里特别艰难的六年,好多时候,父母手里没有钱,只好向邻居或者亲戚们借用。真的,那几年因为建房和觉得债务,以及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开支,我深深觉得父母过得好难好难,当时我们家就好像在激流中的破船。我在这街上的房中居住了到十六岁,后来便外出读书,在家中便没有连续性地长住了。
   现在六哥是这屋子的主人。今晚我侄儿与我聊起对这屋子的处理十分矛盾。侄儿已在二百公里外的市区谋生,并买了房。再回老家来长期居住的可能性不大了,卖掉,不忍心,毕竟是祖业。重修,资金又跟不上,这些年六哥因为健康的原因,耗费不少,且他小女儿还在读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不修吧,这房子四十多年来,已开始倾斜。周围都是高大的楼房了,只有它还是木瓦房。
   侄子谈到此事,觉得很焦虑,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共 30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许多人都有自己的老房子,那曾经儿时的记忆,在里边玩耍,享受父母疼爱的场景,以及儿时一些过往经历。老师文中的“我”的老房子有两处,一处是柿子湾,一处是是老家的街上。我的父母是了不起的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硬是建起了两栋房子。老家街上的房子是原湿地改造的田园,为建这栋房子,父亲四处借钱总算把房子建了起来,为此家里欠下了近三千块钱,花了十年才还清。建这栋房子很辛苦,耗费了很多精力与资源。后来这房子留给了六哥,成了老家的一份念想。大约有十年,母亲还在老房子开了个豆花饭店,维持着家里的支出。不仅如此,还开了个小杂货店。只是父亲朋友多,杂货店出多进少,基本上是赔本买卖。我在这栋房子居住到十六岁,后来外出读书,就很少长住。文章娓娓道来,讲述了作者对老家街上的老房子的一些记忆往事,以及对故乡的一份念想。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5-24 13:31:14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