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禅宗的飞跃(散文)

精品 【星星】禅宗的飞跃(散文)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1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发表时间:2025-02-09 22:15:02
摘要:原创首发

禅宗从诞生之日起,曾以神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拈花微笑、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衣钵相传等故事,充满神奇色彩。在禅师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逐渐脱掉了神秘的面纱,让世人了解、熟悉,进而喜欢与追求。它一路走来,风尘仆仆,不辞劳苦,尽管道路曲折,但紧紧联系众生,植根众生,帮助众生解脱苦海。特别是六祖惠能完成了理论创新,百丈怀海完成了组织创新,禅宗成为国人喜爱的宗教,并步入了繁荣发展的大道,然而,岁月沧桑,时代磨砺,已经渐渐失去昔日的光环。今天,在新的时代,它面临很多挑战,人们期待它恢复昔日的辉煌,成为新的精神家园。
   一、从如来禅到祖师禅
   佛教中的禅可以分为如来禅和祖师禅。
   如来禅是佛教中一种禅法,是《楞伽经》所说的四种禅之一,是如来所证得的禅定,即首楞严定。
   早在汉末安世高所传的小乘数息禅(静坐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东晋鸠摩罗什、慧远所传的念佛禅(静坐念佛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等),基本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大智慧、开悟)。禅定是外在的、形式的,是为了获得内在的、本质的成佛境界(慧)的必要过程,是渐修次第的修行之道。
   南北朝时,达摩来到中国,依据《楞伽经》,继承了如来禅。如来禅毕竟是“籍教悟宗”,没有突破以定发慧的过程,其特点仍为依教而行。初祖达摩在嵩山面壁9年(一说19年)。四祖道信“胁不着席”60年,足以说明,他们还是以外在的、形式的禅定作为发慧的手段。
   禅宗从达摩开始世代相传,到了六祖惠能,将如来禅进行创新变成为祖师禅。
   何谓祖师禅?是禅宗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传承方式,即祖祖相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禅法。祖师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内心的觉知和修行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圆满和自我和谐。
   祖师禅与如来禅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坐禅的态度——如来禅提倡坐禅,依靠禅定开悟。祖师禅反对坐禅,依靠内心观照,内见自性。祖师禅超越了坐禅、以定发慧的界限,抓住了佛法的在最终源头,把握了学佛习禅的目的和本质。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明确表示“定慧一体”,并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惠能还说,什么叫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不齐心,不动念,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什么叫禅定?外离事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六祖坛经》讲了一个故事。神秀身边一个弟子志诚禅僧,常讥笑惠能一字不识,怎么称为六祖。神秀告诉弟子,惠能无师自通深悟上乘佛法,我不如他。你可去曹溪听法。尽心牢记,回来后为我叙述。
   一天,志诚潜藏惠能的法会中,被惠能识破。惠能问志诚,你的师父神秀如何讲经?志诚说,我的师父经常教育我们:“凝住心神,观照净心,长期坐禅,不卧不眠。”
   惠能说:“住心不动,观照净心,是一种病态,不是禅定。常坐只是拘束身体,对于明理又有何益?”他说了偈: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可见,惠能对祖师禅的坐禅有了新的见解。
   即使像惠能这样的著名大师,把坐禅说的清清楚楚,但是如来禅的坐禅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如惠能的三世法孙马祖道一禅师希望通过坐禅来成佛,他的师父怀让禅师则用磨砖作镜,来说明这种方法行不通。这就是著名的“磨砖作镜”公案,后来成为一个汉语成语
   祖师禅的禅仍是一种修行活动,但它不需要调息打坐,它强调内心开悟。对祖师禅来说,修行的形式可以非常随意:劈柴担水,吃饭睡觉,栽秧种田,皆在道场。禅师们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去体验佛法的真谛。因此,与如来禅相比,祖师禅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深入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人称一般和尚是“坐禅”,而禅宗则是“参禅”。参禅与坐禅相比,一内一外、一动一静、一活一死、一顿一渐、籍教悟宗与不立文字、定慧一体与定慧分开等,有明显区别。
   从如来禅到祖师禅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祖师禅是一种修行方式上的解放,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革命。它体现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旨,抓住了本质,更是走近了众生。
   就禅宗发展史来看,坐禅成佛的做法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各种坐禅的方式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且都具有神秘的面纱。大概众生重视一定的形式,一定的仪式,一定的程序。就是当今社会,坐禅仍然有影响力,有吸引力,很多人还是喜欢在仪式中享受获得感,成就感。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文盲人,那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心见性等做法看不见摸不到,过于缥缈,也无法理解,不如点支香,磕几个头,静静坐那里,闭目止念,口念佛名,倒实实在在,有模有样,似乎这样就是对佛的崇敬和虔诚,成佛指日可待。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如来禅和祖师禅将长期并存,成为修行的两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只是慧根小,悟性低的人适合如来禅;慧根大,悟性高的人适合祖师禅而已。
   二、从出世到入世
   佛教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烦恼,不堪忍受,称之为娑婆世界,也称堪忍世界。
   在娑婆世界,我们所处现实生活中,包含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痛苦。这个世界也称红尘世界,人世间的欲望、情感、名利等一切世俗的纠葛,欲得不能,欲罢不休。正如《史记》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如杨慎所写《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些痛苦归为“五浊”,即介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谓“浊”,指污秽和障碍,暗示了众生在这个世界中皆被贪噌痴所蒙蔽,陷入轮回之中。
   佛教四圣谛告诉众生,人间有四个真相,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揭示了人生的痛苦现象;集谛指出痛苦的根源;灭谛展示了痛苦终结境界;道谛提供了通向解脱的道路和方向。
   在四圣谛看来,人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生为奴役,死为解脱。
   这个红尘世界,在《心经》看来,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个红尘世界,在《金刚经》看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现象,皆为表象,需透过这些现象,洞悉本质。
   既然苦海无边,何以解脱,唯有修行。如何修行,就是要脱离红尘,远离世俗,要以出世的心态修行,才能修得正果。在佛界看来,众生是俗家凡界。大凡进入佛家,都要起一个法名,与俗姓区别开来。
   如何出世,基本法门有三条,一是出家,身离红尘;二是思想上意识上,不要眷念功名利禄,远离贪嗔痴,意离红尘。三是严守戒律,如五戒、八戒、十诫,乃至具足戒,行离红尘。唯有身、意、行远离酒色财气,远离花花世界,远离歌舞锦衣,才能在世外桃源里,找到精神上的解脱和内心的宁静,即行离红尘。佛教的出世思想强调看破红尘,达到涅槃的境界。
   大梅法常禅师《答僧偈》真切表达大多僧人出世修行的思想: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们宁愿与大自然相结合,也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修行深山,唯恐世人干扰,一旦被人知晓,又移舍他处。
   唐朝僧人王梵志写的《世世悠悠》,道尽出世心态:
   世世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秋。
   山云当慕,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是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视名利如粪土,视王侯如草芥,置生死度外,物我两忘的超脱状态。
   可是禅宗(南宗)却另辟蹊径,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参禅不必远离红尘,人世间无处不是道场。而是以入世的态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还是释绍昙禅师说得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宗公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婆婆,雨时哭,晴天也哭。
   禅师问老婆婆:你怎么整天愁肠满腹伤心流泪呢?
   哭婆说:因为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个卖伞的。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我就想大女儿店里的鞋不会有顾客上门。心情怎么好呢?
   禅师说:你应该晴天时想到大女儿鞋的生意会很好,雨天的时候小女儿的伞的生意一定好啊。
   从此,哭婆再也不哭了,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总是笑哈哈。
   即心即佛,一样的事情发生,是喜是悲,全在于你对事情的看法。
   一位富豪向仙崖禅师求墨宝。禅师写了一幅“父死子死孙死”送给了富豪。
   富豪见了很不悦地说:我请师父写吉祥好词,您怎么开这样玩笑?
   禅师说:这是好词啊。假如你的儿子先你而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孙子在你儿子之前而去,你父子将十分悲痛。如果你家人一代一代照我写的次序死去,那叫享尽天年,这才是真正的兴旺啊。
   生为徭役,死为休息。死像一个游子回到家。人人能享尽天年,按次序死,不正是最大的福气吗?
   禅宗把“彼岸世界”从遥远的西天拉回尘世,安放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不仅向传统的累世修行、西天成佛的思想提出挑战,而且更是由出世向入世的转变。
   出世和入世既对立,又关联。两者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对社会的认知不同。出世是为了更深刻的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入世则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我。
   我们不妨用出世的态度观察世界,用入世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入世与人间佛教
   在佛陀时代,众生为了解脱必须获得般若(智慧),只有开悟才能脱离轮回。特别是释迦牟尼佛被逐渐神化,佛不仅是精神领袖,而且是无所不能变幻莫测的神,更是神通广大超自然的力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道家元始天尊对他无可奈何,玉皇大帝只好求助如来。如来佛将孙悟空降服于鼓掌之中,并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630年。《西游记》还塑造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如来成为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复合体,他见东土人间灾难重重,苦难不堪,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要普度众生,解救众生脱离苦海。如何解脱众生,那就是送经到东土,让众生觉悟。如何解脱,唯有佛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于是派观音菩萨到东土寻找取经人,这就产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描绘了一个佛教理想王国——极乐世界,为佛教超脱世俗、消极厌世的思想寻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
   于是佛教告诉众生,如何解脱,现世修行,来世到西天。相对充满罪恶苦海无边的现实世界,佛教确立了一个无限光明的彼岸。彼岸幸福圆满,快乐无比。但是到达彼岸,只有来世。
   能不能现世就能达到彼岸,享受佛陀给予的快乐,能不能在人间社会就能到佛陀的关怀?佛陀没有直接回答。
   禅宗的兴起,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可以说,禅宗的出现,是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将被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繁文缛节、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统统抛在一边,宣称人人具有佛性,“我”即是“佛”。“我”与“佛”之间,没有时间和空间距离。把握了自我,就是把握了世界,就是把握了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担水砍柴,皆是道场”。原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遥远的极乐世界并非遥不可及,净土就在脚下,它就在现世,就在红尘。只有自明本心,当世即可成佛。
   禅宗与传统的来世成佛、西天成佛的思想相对立,特别是南宗顿悟提出了当世成佛、此岸成佛。马祖道一的“行住坐卧皆道场”便是当世成佛的具体表述。
   石头希迁与青原行思对话,更是将佛性在哪里,告诉了我们。
   石头希迁遵循惠能遗命,投奔请原行思门下。青原行思有意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
   石头希迁说:曹溪。
   青原行思问:曹溪还有这个(佛性)吗?
   石头希迁说:不但曹溪没有,即使在西天也没有。
   石头希迁的回答,求法需向内自求,否定了西天佛国的存在,佛性只在西天的说法。
   其实,早在惠能与五祖弘忍第一次见面对话时,就讨论了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引起太多的人注意而已。
   弘忍问:你从哪里来?
   惠能答:岭南。
   弘忍问:想干什么?
   惠能答:做佛。
   弘忍说:岭南野蛮人,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佛性应该不分东西南北,有人就有佛性。
   这也是禅宗为什么兴起的原因。
   宋朝以后,禅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逐渐趋于衰败,但禅的精神,禅的影响力、生命力仍然有巨大影响。到近代,以太虚禅师为代表的一批有爱国热情、救世宏愿的佛教徒受禅宗现世成佛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他们认为觉悟的人生就是要去奉献社会,实行“人间净土”。
   太虚禅师对人间佛教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他把全部佛教的目的与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即人间改善、后世胜进、生死解脱、佛界圆明。指出人间佛教的目的要“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恶浊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太虚和尚的修行在人间,改变在人间,净土在人间的思想,是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求,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思想发展和创新。
   现代星云大师继承了人间佛教思想,意在将佛陀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强调解行并重,注重现实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教义。实践要点是以慈悲净化社会、以道德立身处世、以勤劳创建事业、以和谐沟通彼此。
   人间佛教实质是一种强调宗教道德的人道主义佛教,它以人类的生活和谐、精神净化为宗旨,把宗教道德放到了中心地位,使佛教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
   人间佛教的精神在于自我提升和肯定自我,强调每个人都有佛性,需要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从出世到入世再到人间佛教,是禅宗的一个飞跃,为禅宗继续影响人类精神生活助添了新的生命力。
  

共 55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禅宗的飞跃”为主题,通过对禅宗起源的描绘,特别是以“拈花微笑”这一经典典故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现了禅宗从诞生之初的神秘面纱到其深远影响的演变过程。以下是我对该散文的点评:首先,散文以“禅宗从诞生之日起,曾以神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开篇,立即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禅宗,这一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宗派,其神秘性和独特性不言而喻。作者以此作为切入点,既点明了禅宗的历史渊源,也预设了文章探讨其神秘性和深远影响的基调。接下来,散文通过“拈花微笑”这一禅宗典故,进一步揭示了禅宗的核心精神。据传,禅宗始于迦叶尊者因佛陀“拈花微笑”而悟道,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理念,也彰显了禅宗超越语言和形式的神秘魅力。作者通过这一典故,将禅宗的神秘性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禅宗的独特魅力。在散文的后续部分,作者可以进一步阐述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菩提达摩东渡传法、慧能创立南宗顿法等关键事件,以及禅宗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深远影响。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也展现了禅宗从神秘到普及、从印度到中国、从宗教到文化的飞跃过程。此外,散文的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作者以流畅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将禅宗的神秘、深邃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禅宗的神秘世界之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散文在展现禅宗神秘性的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渲染或误导读者对禅宗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禅宗虽然神秘,但其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却是基于对人类心灵深处智慧和光明的探索与觉悟。因此,在散文中保持对禅宗真实性和实践性的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21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2-09 22:15:50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作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2-10 00:23:53
  谢谢燕双鹰文友精彩的编者按,编辑辛苦,问好祝福。
3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02-10 08:16:50
  慈悲净化社会,升华人的精神。这篇内涵丰富,拓宽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是一篇对佛教如何为生活服务的新见地,非常好的佳作。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回复3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2-10 11:22:25
  谢谢紫云朵朵文友点评,本文是我写《西游记与禅宗》一书的一个章节,敬请批评指正。问好祝福。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