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太谷人的年(散文)
太谷人过年,有着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代代相承,形成了太谷的独特年俗。
其实,我国的过年和春节是有区别的。过年的提法时间久远,具体时间也多有变更。早在汉朝之前,过年的时间就经历了农历正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的变更,最终落于农历正月初一,历经两千多年,传承至今。而春节这个节日出现得较晚,1912年我国使用公历后,才用春节代替了过年。但太谷人仍把过春节称之为过年,这都是汉族传统的巨大历史惯性所致。
在太谷人看来,春节是一年的开启,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太谷人重视传统的延续,都把春节当成一种仪式来过,既接地气又饱含着农耕稼穑之情,凸显着浓郁的太谷民间过节的特征——慎重、农耕传统、仪式化和祈福。
一进腊月,太谷人就打开了自己的过年准备模式。
腊月初一吃爆炒。这是太谷人吹响的第一声过年冲锋号。这一天,太谷人会尝遍自产五谷杂粮之味,庆贺当年的农业丰收,为来年的农业生产祈福。太谷是闻名远近的农业区县,有着辉煌的农业发展史。太谷人的春节与农业密不可分。太谷人特别看重自产的农产品,在春节之前,都要郑重品尝五谷杂粮之味。在冬月的末几天里,太谷人都会精心炒制五谷杂粮,为腊月初一吃爆炒备料。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一种食品制作,是对太谷古老生活的一种刻意回忆。此时的太谷城乡炒炉遍布,随着一声声“嘭嘭”的爆炒声,香味四溢的爆米花、炒豆子、炒麦子、炒高粱等五谷杂粮就纷纷出炉,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这是太谷人对过年的郑重宣告,是过年准备的正式开启。到了腊月初一,太谷人便开始品尝炒制的五谷杂粮,并赋予“咬灾”意义,咬掉当年的自然灾难,迎接新年到来。这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品尝农产品,是原汁原味的农耕稼穑纪念。为保证这种习惯的普遍性,太谷还流传着一个咒语式的传言——“腊月初一不吃炒,一个起来一个倒”,通过诅咒不吃炒货的人,保证腊月初一,人人都参与吃炒五谷杂粮仪式,以咬掉当年的灾难,祈福来年的农业生产。从此,太谷人就开启了自己的过年准备,强制人们放弃杂七杂八的想法,回归到过年准备之上。
到了腊月初八,太谷人还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由黄色软小米和大枣所制,这种粥比平时喝得粥黏稠,但又比大米饭软,黏性很大,味道很香。在腊八这一天要趁早吃,在太阳出来之前吃完,还要剩下一些,以体现农产品的充裕。在过年的准备模式中,这是太谷人第二次品尝农产品,但变了制作的方法,让品尝有了新的意义。这是对过年准备的再次思想强制,以让人收回心来,为过年做准备。
在腊月初八这天,还要腌制腊八蒜。腊八蒜的腌制,是将本地产的红皮蒜扒皮,放入广口瓶中,倒入醋来腌制。之所以用本地产的红皮蒜腌制,是因为这种蒜在腌制过程中会慢慢变绿,到正月初一蘸饺子吃时,正好变为翡翠绿,且香气扑鼻。这是对过年食品佐料的准备,在腌制时间上做得很科学。
从腊月十几开始,太谷的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全面清洁家具和各种物品,进行过年的美好环境准备,以保证过年的环境质量。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在这一天,太谷人要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并吃用稀制成的麻糖、糖瓜等黏性小吃,以黏住灶王爷的嘴,让其到天庭汇报时,不说人间的坏话。这样虽有欺骗上天之嫌,却都是为了过一个美满之年。这是对过年的一次提前演练,是由祭祀演变而来,虽含有迷信成分,却让演练有了仪式感,显得特别隆重。从这天起,太谷人便进入过年准备的最后冲刺,强制人们按程序走向春节。太谷有句顺口溜是这样的: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割上对子写上字;二十五,胡萝卜饨豆腐;二十六,馍馍蒸了两笸箩;二十七,洗洗老娘的大板脚;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篓篓打上酒;三十日,肉饺捏了三笸箩;大年上,拍拍叾子(在土话中指臀部)上了炕。从此便掰着指头为过年做准备了。这是四五十年前的做法,现在已没那么严格了,但大致还保留着“节奏”去准备。这样就让春节前的每一天都有了单独之事去做,让过年的准备变得新鲜务实,不再有“等”的烦恼。
太谷人在过年前都要贴春联,以吉祥之语展示过年的庆贺之意。院门上、家门上、汽车上,甚至在猪圈、鸡窝上都要贴上红对联,即便是新近家中死了人,也要贴对联,只是这对联的颜色得使用黄色或蓝色的纸,此时的整个城乡,就成了对联的海洋,弥足了过年气氛。在临近春节时,太谷的家家户户,还要在院门口、阳台上挂彩灯或灯笼,以庆贺春天的来临。这几年,挂彩灯习俗得到扩大,一临近春节,在太谷城大街上、树上就挂满了彩灯,到了晚上,整个城市就成了彩灯的世界,充斥着梦幻般的场景。这是太谷人对过年的精美装饰,是太谷人对来年的美好祈福。
此外,太谷人还要准备春节期间的各种吃食,要炸好丸子,蒸好卷卷(太谷人创造的一种熟食,将猪肉、土豆、葱等食材和在一起,整为条形,再以鸡蛋包了皮,蒸熟晾凉即成。食用时,切成片,蘸醋食用)、馒头,做好油糕等肉素熟食。这是太谷人最实际的过年食物准备。在临近春节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年货贩子,他们都在声嘶力竭地兜售蔬菜、熟食、糖果、年画等年货,菜的种类要比平常丰富得多,有新鲜蔬菜,也有存放或晾晒干的食材,还有各种自制的各种吃食,如做羊汤、羊杂割的熟羊肉,丸子,蒸馍,油糕等等。商人兜售的商品也都成为清一色的年货。逛街买年货的人就像是赶集,纷纷向销售地拥来,就像是参加一项重大活动。逛街的人越来越多,到了除夕的上午,人数就达到了高峰,菜价也达到了最高,比平常要高出几倍。
太谷人不仅准备过年的食物、年货、环境,还在精神上刻意去准备。春节期间,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要做到语言文明,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坏话。即便是小孩调皮捣蛋,大人也不能骂,要寻找一种文明方式去制止。若不小心打碎了盘子、碗碟等物品,就要来一句与“碎”字谐音的“岁岁平安”,与不吉利的事相抵。尽管有遮盖事实之嫌,但却是为了过年的祥和与完美。
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家捏饺子,还有人捏一些特制饺子。有包硬币的,有包辣椒的。若哪个家庭成员在过年时吃到这种饺子,就成了家中最有福之人,得到全家人的恭维。到了晚上的七八点钟,家人就要围在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边看边聊天,沉浸在过年的幸福中。这天晚上,全家人要熬年、吃年夜饭。到了晚上临近十二点钟时,还要到户外去放鞭炮、花炮。尽管城内禁止放炮,也会有个别人,耐不住对放炮欲望,到户外偷偷放炮。
春节这天一到,太谷人就要摆上丰盛的酒席去庆祝,好好享受春节的节日之乐。这一天,大人们只有享受,没有劳动,人人都是宅在家里闲谈、看电视、玩扑克、麻将,什么活儿也不用干。孩子们则忙着给长辈们拜年,去挣压岁钱。长辈们则要开门迎客,接受晚辈的尊崇。
正月初二是太谷人祭拜先人的日子。这一习俗与邻近的县市、与全国都不同。据说在古代,太谷曾在过年的时候遭到外族的侵略,正月初二才赶走了敌人。因此,把这一天定为了太谷人的祭祀日。不像别处,把这一天定为拜丈母娘的日子。太谷初二的祭祀,与汉族人的习俗也有区别。太谷人只需到各自坟地去上坟,不必把先人请回家中祭拜。这是太谷人过年对先人的尊敬和崇拜。
从正月初三起,太谷人就进入了出门拜年的日子,提上精美的礼品到长辈家中拜年,表达思念之情和对长辈的敬意。初三是第一天拜年,未成家的人,都选最重要、最亲近的长辈去拜,已成家的人都是拜丈母娘和丈人。
正月初五,太谷人叫“五窘日”,这一天是放鞭炮爆窘气的日子,只有放炮才能爆赶走窘气,让之后的日子不再窘迫。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太谷人放炮比春节这天还要多。今年正月初五的炮声就超过了春节,我深有体会。这天还是太谷人吃饺子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这是太谷人对过年的流连,是想天天都过上春节的这得美好生活。所以,过年后,在太谷人的心目中都想把年味留住,直到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真正结束了过年。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太谷人是要在这天大闹红火的,各地红火绝活都要来县城表演。在县城的主街道上,要搭几个观赏台,让领导们观赏评比。各地的红火绝活鱼贯来到台前表演,彩车、背铁棍、威风锣鼓、大头人等非遗文化表演,都会尽情展示。街道两旁站满了围观的群众。红火绝活表演到精彩之处,便会赢得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喝彩声。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消失,一般在正月十六、十七才算是过了年。大人们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这就是我的家乡——太谷人的年,氤氲着农耕传统,充满了仪式感,凸显着祈福和庆贺特点。让我深深感到年味的接地气,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家乡人的务实和善良。
2025年2月8日
腊月炒香漫,初八一粥稠。蒜腌瓶里期绿,年味渐盈眸。廿三糖瓜粘嘴,扫舍除尘净户,联彩映街头。夜放彩灯耀,祈愿满金瓯。
除夕饺,初二祭,初三游。五穷炮响,家家饺子解乡愁。十五龙腾狮跃,街巷欢歌如沸,非遗展风流。岁岁农耕继,日日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