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红山“木兰”(散文)

精品 【东篱】红山“木兰”(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491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3发表时间:2024-10-27 00:36:05
摘要:赤峰的红山,文化底蕴相当丰厚,最大的价值是将华夏文明向前推了一千多年。我对红山留下的“木兰”信息特别感兴趣,也给了我不一样的游感,让我走进了历史,更真切地了解了红山文化中的另一面。

【东篱】红山“木兰”(散文)
   走到赤峰的红山,“木兰”这个词,跳跃眼前,红山脚下的龙王庙的门楣悬“木兰拱卫”匾额,其上隐约可见“木兰祠”,还有“木兰碑”。
   “木兰”一词堪称意丰。汉语里有“木兰花”,别名辛夷,就是人们说的紫玉兰,属于中国特有物种,屈原的《离骚》就有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诗句以喻君子高洁品行。“木兰”冠以“花”姓,就成了一个巾帼英雄,名花木兰。这种“添枝加叶”,却给红山文化添上了一笔英雄色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
   2017年赤峰市就在红山建立了“木兰祠”。祠堂庙宇,多为某有名望的人物所建,敬仰祖先,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红山的“木兰祠”那一定是为历史上的“花木兰”所建,且有“木兰碑”立于祠堂外的悬崖上,并刻碑文如次——
   今之红山,即古之鸿雁关也。木兰从征曾居于此,山上遗迹尚有可考。民国十二年,岁次甲子,余奉简命,以外交部特派热河交涉员,驻节此邦。公务之暇,尝偕林君西赓来游于此,抚今思昔,不禁增感。爰志之,以昭来者。朝阳张秉彝书。
   这是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第二任特派热河交涉员兼任赤峰开埠局局长张秉彝所撰。自民国上溯至花木兰故事所处的南北朝时期,约1400年,实在不可考,所以这段碑文的谬误,就让人提出太多的非议。
   史上红山并无“鸿雁关”之称,且相近的雁门关,又在山西境内,显然有杜撰之嫌。赤峰人为何重视这段碑文呢?应该是喜欢“木兰从征曾居于此”一句所叙史实。所谓的“遗迹”,据说是有人在红山上捡到过箭镝,还有人用处于红山之西有“木兰城”村做根据以证。
   “木兰从征曾居于此”,这种推测,倒是有些吻合。我们也只能拿被誉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辞》来考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黄河在内蒙古境内做了一个抛物线状,画了个半圆,黑山,今属包头市管辖,黑山一带,曾发生过多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但花木兰所处时代,并无太大的战争事件。当然作为文学作品,是不足成为根据,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木兰辞》说“关山度若飞”,完全可以找到参照,或许就是燕山山脉,或者就是内蒙古境内的燕然山,千里行军,激烈壮怀。如此说来,花木兰从军有可能经过红山而扎营。这不能不说,花木兰给红山带来一段英雄史诗。历史并非都是严谨的,演绎历史的成分,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我完全赞同赤峰人的这份历史情怀,这比望风捕影,更易于被人接受。红山,多一段血色的历史,也能突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英雄,寻找城市与举世闻名的英雄的关系,方向没有错误。因此,我站在红山脚下,总觉得红山是一个谜,红山文化有着8000年的历史,其间发生了什么,我们难以猜测,但热爱这座山的赤峰人,把红山视为故事的载体,为这座城市添加文化底蕴,没有错。或许,这也是红山风景的一个特别的看点。很多欣赏风景的人,更喜欢风景背后的故事,花木兰的故事,就吸引我逡巡徘徊于此多时。历史必须铁证,或许将来的挖掘,可以为此提供证据。如此说来,红山也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东西可看了。我记得电视纪录片《大泰山》的主题词首句是“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我也想把这个句子的主语换掉,红山也不仅仅是一座山。我站在红山的历史文化中难以走出来,让我重温了《木兰辞》的历史叙事,对中华文化生出无限的敬意。带着这个故事游览红山,耳畔顿时响彻着金戈铁马的声音,声音穿透了历史……
   游览很多名山,都是让我去接受一部一座山的历史,唯独红山,让我多了一份求解的渴望。
  
   二
   在满族的语言系统中,“木兰”更是一个特别的符号,译为汉语,意思是“哨鹿”,即捕鹿的意思。哨鹿是吹哨效仿鹿鸣之声,引诱麋鹿入围。所以诞生了一些专有名词,如“木兰拱卫”,“木兰围猎”,“木兰秋弥”等,作为清宫盛事,木兰语汇也丰富起来,一年三季都有捕鹿之事,称春围,夏猎,秋弥。根据史料,这红山又是清宫围猎的中心地,是临时行宫的所在地。那时的围猎场,是以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和察哈尔为四围,纵横之域几百里。根据古制,围猎设看城,这红山是否曾做过看城,未可知,前文所提在红山拾到箭镝,是否是围猎所遗,也不一定。所以,红山“木兰”当属围猎的名词,并非指花木兰这个人物。
   木兰秋弥最为盛大,其实,围猎只是治军的一种方式,清帝另有心思,是想借此实训八旗官兵,会见蒙古王公,宣示武功,以此威慑北方游牧民族,使其臣服于清。
   根据这样的史实,我们再看红山风景,就好理解了。红山脚下,建有龙王庙,是因为在红山区域出土了“C”型玉龙,被认定为“中华第一龙”,据考证,距今5300余年,如此看来,华夏民族,无论北国的东胡、鲜卑、契丹,还是南国的百越、百濮,皆以龙作为图腾,所以,那句歌词“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有着历史佐证的。
   我所关注的是龙王庙的匾额“木兰拱卫”,赤峰红山,地处围场垓心,形成拱卫之势,完全可以理解,至少,这里是一个观“秋弥”的高点,龙王庙的匾额题字常常是“德配天地”之类的警语,在农耕为主的地域往往题字“润泽天下”,“行云布雨”等祈祷警句,这就说明,龙王庙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赋予其意义并不一样,处于北方的围猎之地,匾额为“木兰拱卫”也就成立了。
   我于秋分时日观览红山,习习爽风,顺红山扑下,尽管地处北方,山中草木依然青翠,那些人文风景,掩映其间,我再也难生“木兰秋弥”的场面,所谓的“木兰拱卫”,成了对草原环境的守护之词。我从草原千里深处,驱车赶到红山脚下,一路所见,秋色正染田野,原上草青黄交织,如绣如锦的时光,牵着我的灵魂,如今的“木兰秋弥”,在我看来,是围猎草原千里美景。我不逐鹿,草原深处的高速路边一望无际的油葵,在秋风中发出细微的哨音,仿若有“呦呦鹿鸣”的古韵袭来。遍野的黍稷,低垂着头,掩不住的金黄,构成了与蓝天遥相呼应的黄蓝交泰的壮观美景。虎豹熊罴,藏匿于草原深山,不得见,飞车以观,那些闪过的山丘就像虎豹在跃动奔驰。广袤的科尔沁大草原,就是一个围场,围着草木的良好生态,围着如白云般的牛羊,围着蒙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是带着历史典故和悬案来穿行草原的,风景就不是一闪而过的草木牛羊稼禾了,是在古老的画板上流出的崭新诗行。
  
   三
   历史上的以讹传讹,给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带来了苦恼。对“木兰”的误解,我喜欢以宽宥的态度来看,轻易否定赤峰人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对的。从“木兰”这个词语衍生的对传奇的热衷,表明他们在试图丰盈红山的文化;对英雄的热爱情结,对具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的情有独钟,他们在努力留下一个英雄的身影,表明他们要找到一条英雄的血脉,为赤峰这座城市注入更强劲的人文力量。如此看来,作为普通的游客,对“木兰”的追解就没有多少必要性了,曾经的烽火硝烟,围猎杀声,都是历史的一瞬,只能起到丰富红山文化的作用。
   木兰,是一种花,有着花语,木兰在红山,还有别样的意义,我觉得用木兰花语,还是能够感受木兰的意义——勇敢,优雅。给木兰冠以花姓,这在解读《木兰辞》时就发生过讨论,据说是历史上一个叫“徐渭”(明代文学家)的顺口给了一个“花”姓,随兴说出,毫无依据。这是“花”家之幸,给这个姓氏蒙上了传奇色彩。有意思的是,河南虞城县就建有“木兰祠”,祠内有元代石碑,碑文说,木兰并非姓花,而是姓魏。这样看,我们就更没有必要笑话在红山撰写“木兰碑”的人,来那么一段穿越式的玄幻作文了。木兰是英雄的代名词,其前,完全可以冠上百家姓。
   木兰祠,木兰碑,木兰其人,作为野史轶闻,为何就不能存在呢?岁月深处,袭来一阵风,且是刚劲之风,风绕红山,红山留住这缕风,毕竟是有着正能的,《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赤峰人留住英雄精神是真的,毋庸置疑。我非史学家,只是一个喜欢山水的游客,能够在史学里饶舌一番,没有别的意思,我想读懂红山,读懂今天的内蒙古人的精神。
   一座有着历史厚度的山,无论是面对还是登临俯瞰,我们的目光才有了高度,我们的视野才有了广袤,绵延不绝的山峰,曾经被多少人注目过,这些就是历史的符号,山间草丛中的碎石,林间的徐徐落叶,山涧流淌不息的溪流,山坡上芬芳淡雅的山花,天空中舒展自如的云朵,绕峰盘旋的鸟雀,都是历史的背景,都藏着历史的因子,当然,历史不会总是复印在风景上,隐约而迷离,这恰恰能激起我们的游兴,神秘更能引发我们解读的兴致,哪怕是迷惑,悬念,都会让人产生更大的兴趣,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山的向往和尊重。中华历史的博大与辉煌,从一些无解的历史情节中也可见一斑。
   山,并不寂寞,历史也不寂寞。寂寞的是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面对一座山,失去挖掘风景后面的故事的想法,就不是阅读观赏的最好态度,简单地拍摄几张照片,那是多么没意思的事情。红山,对于我而言,是一段谜语一样的历史,我正试图解开它的谜底。
   告别红山,我带着“关山度若飞”的古风,我没有被误导,愿“木兰精神”留在我的人生行程里。自内蒙古几百平方里,一直到承德之南,都是曾经的木兰围场,如今,围住的是苍翠如青螺的群山,围住的是北国最美的自然生态。我在秋季来,也来一场别样的“木兰秋弥”,围猎这“大好河山”的美景。
   撇开历史的真相,我仿佛看到花木兰纵马越跃于红山的历史身影,听得见她“从此替爷征”(《木兰辞》)的豪迈誓言。她本可以说出太多推脱拒绝的理由,可硬是把使命扛在肩上,这才是真正的义不容辞!“替爷征”,多么低调,却是那么铿锵!
   那段木兰碑文里有个“鸿雁关”,虽是杜撰,但给了我想象推演的可能,我就像一只鸿雁,自北向南,带回北国红山最美的故事。
   红山,是一座传奇的山,它还将继续承载着时代的故事。
  
   2024年10月2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篇游记散文别出心裁,深邃隽永,辞藻灵动,启人遐思。作者走进赤峰红山,“木兰”二字跳跃眼前,作者由此联想到与“木兰”相关的诗句,联想到巾帼英雄花木兰。红山有“木兰祠”,定然是为历史上的“花木兰”所建,且有“木兰碑”立于祠堂外的悬崖上,但碑文有谬误,就让人提出太多的非议。作者推测,花木兰从军有可能经过红山而扎营,她的出现给红山带来一段英雄史诗。作者站在红山的历史文化中难以走出,重温了《木兰辞》的历史叙事,对中华文化生出无限的敬意。木兰,是一种花,有着花语,可是木兰在红山,还有别样的意义。红山是清宫围猎的中心地,是临时行宫的所在地。所以,红山“木兰”当属围猎的名词,并非指花木兰这个人物。红山脚下,建有龙王庙,红山出土的“C”型玉龙,被认定为“中华第一龙”,据考证,距今5300余年。作者特别关注龙王庙的匾额“木兰拱卫”,赤峰红山,地处围场垓心,形成拱卫之势。作者以宽宥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上的以讹传讹。告别红山,作者带着“关山度若飞”的古风,将“木兰精神”留在人生行程里。自内蒙古一直到承德,都是曾经的木兰围场,作者在秋季,也来一场别样的“木兰秋弥”,围猎“大好河山”的美景。该文构思奇特,行文跳脱,思绪纵横,穿越时空。边欣赏风光,边联想、想象、沉思、憧憬,情韵相融,睿智迸溅,内容丰盈沉厚。字里行间流淌着婉约的诗情,也澎湃着豪迈的气魄。作者吊古抚今,以红山为突破口,读懂今天内蒙古人的精神;以木兰为情感载体,获取勇毅前行的力量。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行于山水,每每与山水相望,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形成精妙绝伦的文字,回味悠长。盛赞才情,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7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10-27 00:39:22
  该文构思奇特,行文跳脱,思绪纵横,穿越时空。边欣赏风光,边联想、想象、沉思、憧憬,情韵相融,睿智迸溅,内容丰盈沉厚。字里行间流淌着婉约的诗情,也澎湃着豪迈的气魄。作者吊古抚今,以红山为突破口,读懂今天内蒙古人的精神;以木兰为情感载体,获取勇毅前行的力量。作者行于山水,每每与山水相望,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形成精妙绝伦的文字,回味悠长。不可错过的上乘佳作,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深秋大吉!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0:55:55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不吝夸赞的美评!普通一篇小文,表达一种旅游观感,心中想努力写好。红山,单纯看失色风光,可能就肤浅了,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我发现了值得解读的店——木兰,深入进去,还真有趣。面对红山,去追索过往,红山就不仅仅是一座山了,变得丰盈起来。各地都在建造自己的风景,有些风景的确没有什么底蕴,造的现代风景居多,赤峰人的挖掘精神,我是欣赏的。一个游者,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我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不欺小风景,不谬赞大风景,想努力解读出人生的况味。遥握,问候罗老师秋祺,期待罗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枫桦        2024-10-27 07:06:17
  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是不是杜撰而来的,在这个年代里,似乎不重要了!历史所演绎出的传奇,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个品位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的形象已经印刻在中国历史的重要位置上,不可撼动。老师的文章有深度,相关木兰的各种说法,都有深刻的论证。行走山水间,过目不忘的是风景的凝聚之处!好文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1:00:44
  在红山的土地庙前,看到“木兰拱卫”的匾额,还真以为是木兰到此,仔细想,还真又是别有洞天。文学作品里有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枫桦老师说,是否真有,已经不重要了,我也赞同你的观点,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人物的精神力量。花木兰给人们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了。不敢说,做论证,只是有些揣想推测,我觉得这样面对风景才有价值。风景就是历史的,如果肤浅在表面,深入不进去,就辜负了风景。谢谢枫桦老师给小文美评。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0-27 07:40:45
  这篇散文以赤峰红山的“木兰”为线索,联想丰富,从花木兰到围猎名词,从历史到当下。情韵交融,豪迈与婉约兼具,让人领略山水与文化之美,获取前行力量,才情尽显,值得一读!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1:03:19
  一座山,不仅仅是山,每一座山,都是文化之山,历史之山,再次印证了佛家所言,看山不是山的说法。红山是这样,其他的山也是。所以,面对红山,就不能仅限于对风景的观赏,于是我想挖掘一点历史的东西。写成本文。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0-27 09:37:32
  木兰,之于红山,之于游人,可能是个谜,但老师把这个谜写得更加夺人眼球。其实,所谓历史,就不能排除存在很多谬误,因为很多事件无法举证。我更倾向于第二段文关于“木兰”的解读,在北方,满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地名,一旦深入挖掘,很多都来自满语的译音。美文佳作,和老师一起围猎了红山的秋色。拜读学习,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1:10:25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美评!看成一个谜,解读这个谜语,挖掘历史,比单纯看看山的风貌风景有意思多了,我这样看。历史,正如韩老师所言,存在很多的谬误,不确定,这不是我们可以忽略过去的理由,挖掘是对历史的最好态度。赤峰人也是根据历史来解读风景的,这一点不可指责,不能因为有些出入就否定。我是这样看的。木兰的确是满族语言的遗存,这些满语在地名中有着太多的保留。我初次到内蒙古,关注到那些地名,包括汉化的名字,例如走到花吐古拉附近,就有“哈民遗址”,哈民是指什么,真的是让人不解,但马上有了追溯的欲望。出游,就是去围猎风景,这一点是主题,我喜欢看看各地的风景,拿老家的样子去比较,每一处风景我都喜欢,因为特点不同。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0-27 10:22:09
  赤峰人从“木兰”这个词语衍生的对传奇的热衷,对英雄的热爱,为赤峰注入强劲的人文力量没有错。很喜欢文中这种宽容灵动,富有弹性的句子。怀才老师以红山为依托,用别样的手法再现木兰从军的故事,用别样的手法道出了清宫围猎的目的,用别样的手法赞扬了赤峰人民。好文,大赞才情!遥握问安!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1:13:41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历史上很多情节都是我们后人演绎的,无法还原,但拿也是历史。不能说赤峰人就是搞错了,他们的英雄情结,想为自己的城市找到英雄的基因,一点没有错,我们必须宽容,读出他们的美好情怀。再去游览红山,可能角度又变了,还会有更深刻的东西给我们启发。遥握,问候秋祺,期待湘莉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0-27 12:33:56
  老师的游记也是别出心裁,令人大开眼界。红山,传奇的山,木兰驰骋疆场的画面犹在眼前。时空是穿越,丰富的联想,让人新潮起伏,字字句句,自带韵味。老师的文字艺术就是高,充满魅力。美文,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5:02:07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座山。一座山,藏着深远的历史,那我们就不能只是看看样子,努力追索它的过往,才是对得起所见的山。遥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金刚指        2024-10-27 19:35:45
  一座普通的红山,在老师的笔下静思,于历史故事,于沉思憧憬中活络了红山。厚重的历史故事丰富了红山的内涵,丰富了读者的耳目。游者置身红山,一手编制风景,一手编制静思,穿越风景的静思,驰骋疆场,穿越时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7 19:40:14
  谢谢金刚指老师的美评鼓励。谢谢你以诗的语言为小文做解读。走进风景,就少不了一些思考,我喜欢面对风景区寻找古韵古事,这也应该是风景的要义,红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本历史,水平有限,匆忙解读。遥握,期待你的佳作。希望金刚指老师选择东篱作为诗歌创作的平台。遥握,问候秋祺!
8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0-28 16:44:00
  一趟内蒙行,在怀才老师的笔下衍生出诸多美文;一座红山,又让我们见识了社长的知识渊博。向老师学习,但我永远学不到老师笔下精髓之万一。遥握问好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0-28 16:50:35
  谢谢塞翁老师的美评。总觉得,不能看完就完,所以就变成文字,有时候翻翻,就当是回忆。世界的风景太多,文学字短,表现不完的。让我们和文学一起成长吧。收到塞翁老师的美文了,希望创作不辍。遥握,问候秋祺!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