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泉歌歇处稻花香(散文)

精品 【晓荷·奖】泉歌歇处稻花香(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布衣,39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发表时间:2024-10-21 17:43:45

在悬崖绝壁上,岩石突兀,绝壁斧削,有一个工人被一根粗粗的绳子系着,踩在岩石上,他正在挥动铁锤,挥向他前面岩石上的钢钎。这工人是这画面的主体,被刻意地放大。他头顶藤帽,身穿红色背心,皮肤酱红,手臂肌肉隆突,目光炯炯有神。整个画面,远看,就像是冰冷岩石中的一团火苗,热烈而充满力量。画面体现出一种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是一种力量的放大和彰显。这是一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木刻版画。画面反映的是我县当时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龙碗大堰的战斗场景。
   看到这画面时,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还属于懵懂少年,但这个画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印在我脑海。这幅宣传画在我家中堂屋的木壁上贴了大约两年时间。
   当时建设龙碗大堰是全县的一件大事,我所在的和平乡是全县最远最小的一个乡,但是也有乡民被征调到建设队伍中去。听他们回来聊天时讲,很多工地都是在山岩绝壁上,用的工具是钢钎、铁锤打炮眼,还有是炸药放炮。在山腰或山顶施工,很多时候机械发挥不了作用,靠的主要是工人的体力。住的地方是工地附近的农户或者山洞。吃的是玉米饭、土豆、白菜,喝的是山泉水。
   工友们来自全县各公社,在工地投工,在户口所在地的生产队计公分。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很苦,因为他们手上有厚厚的茧疤,还有皴裂的伤口。问他们快乐不快乐,他们说快乐,因为一起做工的都是来自全县各地的年轻人,白天上班玩笑多得不得了,晚上睡觉时龙门阵也摆不完。问他们上班时危不危险,他们说危险,好多时候是用绳子拴在腰上,吊在半岩中打炮眼。问他们最不好耍的事是什么,他们说回家不方便,有时一两个月都不能回家,回家也呆不了两天,那时回家主要是靠步行,回来的路程一般来回要用一天时间。问他们想不想逃工?回来了就不再去了,他们说不行,要守纪律。这工作县委书记也随时往工地上跑,有时是穿着雨靴来,有时是戴着草帽来,有时来在工地的厨房里和大家一起啃馒头。县委书记都在工地,还有谁还想跑,谁还敢跑?听说能见到县委书记,还和县委书记一起吃饭,于是听众都觉得能参加这样的工作很值得。
   当时全县都在宣传龙碗大堰,公社的高音喇叭天天都在广播,建成之后,将会让多少土地变成稻田,将会让多少人吃上白米饭,将会让多少人吃水不再困难,工程进度又达到什么阶段,工作中又涌现出怎样的优秀标兵……在听着这样的广播氛围中,自然就想到良田万倾,稻香扑面,有白米饭吃的美好画面,以及那工作场面红旗招展,歌声震天的欢愉画面。那时的龙碗大堰给人的总是期望与激情!
   时间大约是在1978年的暑假,我还是七八岁的小娃娃,和母亲第一次来到巡司四方碑二姨家做客。二姨家对我们的到来很是热情,特意用玉米到巡司街上换大米来做白米饭给我们吃。二姨说,等龙碗大堰修通了,我们这后面的土地就可以变成水田了,那时就有白米饭吃了。当时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巡司是大地方,自然应该顿顿有米饭吃的,而我们老家和平乡因为山高、偏远,是人们口中的“老高山”,顿顿吃玉米饭是理所当然的,但因为我们地方有稻田,偶尔还是可以吃上白米饭的。没想到生活在大地方的二姨吃米饭还没有我们“老高山”那么方便。
   在二姨家觉得不可思议还有是对用水的节约,晚上洗脚水不能倒掉,要用来第二天煮猪食用,当时觉得有些恶心。后来我跟随表姐去挑水才知道他们用水是多么困难,她们是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去离家约二公里的黄桷包挑水,挑水的人多,水井又只有一口,好多时候要排队。因此一个早晨只能挑上一担水,这一担水一家人要用一天,必须要节约使用。回想到我老家背后的山渠中一天到晚流得哗啦啦的水,觉得二姨生活在这所谓的大地方,一点都不比我们“老高山”好。二姨说,等龙碗大堰修通了,吃水就方便了。
   从二姨家对米饭的珍视以及挑水的艰难,我知道当时的龙碗大堰让许许多多的人对它充满太多的期待。
   2001年夏初,我再去二姨家,此时二姨已去世几年了,表姐的孩子们也快长成大人了。这个时候表姐家周围的旱地早也变成了稻田,稻田里的稻花正在盛开。扑面而来的稻花清香,让我不仅想到第一次来二姨家时,他们对大米、饮用水的珍惜,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原因是龙碗大堰的引流。表姐夫对我很热情,其中有一个招等我的项目就是领我去观看他们家后面半山腰的龙碗大堰。
   我们从四方村四组的山脚爬到半山腰时,也是气喘吁吁,眼前的龙碗大堰如一条巨大的长蛇在山坡上扭动,从南面的群山中来,向北一路延伸而去。渠水清澈,哗啦啦,一路欢歌。表姐夫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站在渠沿上向我介绍他的庄稼,以及对前景的描绘。他如一个作战时的总指挥,对战斗充满着必胜的信心。看着他那有些苍桑的脸,还有那一脸的笑意,我知道他的好多力量和自信都来自于身边的龙碗大堰。
   走在渠沿上,不禁感慨万千。这条水渠,有着“筠连人的红旗渠”“筠连人的人造天河”的美称。相关资料显示,它是当时四川省最大水利建设骨干工程。修建它全县对它的投入达到400万元,比当年全县的财政收入还多出100多万元。它的主干渠达44公里,支渠达84公里。从当时的德胜乡龙碗村往北一直延伸,所越之地,全是山坡石壁。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碗大堰的参加建设单位在当时达十一个乡,总投工1685372个。目前灌区灌溉涉及大乐、武德、武德、巡司、筠连镇等19个村、82个社。总人口5.786万人,总耕地面积3.4万亩,灌区19个村受益。从建设开工到渠成引水,近四年时间。此时泉水在欢歌,歌歇处正是扑面的稻香,多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现在的龙碗大堰与今天的王家沟水库,后沟水库相比,功效要小得多,但是在当时当地的建设难度,又要比今天的建设施工难得多。而且现在还默默地发挥着滋养良田和乡民的重大作用。龙碗大堰,是筠连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筠连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载体,是筠连人不向自然屈服的历史铭记,是筠连人敢拼敢为的一个标杆。
  

共 24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展现出筠连人那段激情澎湃的奋斗历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碗大堰的建设成为全县瞩目的大事。工人们在悬崖绝壁间,依靠钢钎、铁锤和炸药,凭借体力与勇气,与天地搏斗。他们饱经艰辛,却始终乐观坚守。县委书记以身作则,极大地鼓舞了众人的士气。那时,全县的大力宣传让人们对龙碗大堰满怀憧憬,期待着它带来的肥沃良田、充足的白米饭和丰沛的水源。对于年少的孩子而言,或许对这一切的理解尚浅,但那份希望的种子已深埋心间。多年后的今天,当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往昔的景象已焕然一新。旱地化作稻田,稻花飘香,曾经用水的艰难一去不返。龙碗大堰不仅改变了土地的模样,更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犹如一条蜿蜒于山坡的巨蛇,见证了筠连人的拼搏与智慧。当年建设时,投入巨大,难度超乎想象,却能凝聚十一个乡的力量,历经近四年完工。尽管其功效或许不如现今的一些工程,但意义非凡。它是筠连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鲜明象征,是不向自然屈服的永恒铭记,更是敢拼敢为的杰出标杆。如今,渠水欢歌,稻香四溢,它仍在默默地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我们站在渠沿,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应当传承这份精神,勇往直前,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24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21 17:44:0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21 17:44:55
  龙碗大堰是筠连人奋斗的见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们在悬崖绝壁艰苦建设。全县宣传使其承载厚望,如今它改变了生活。虽不比今时工程,却意义非凡,是筠连人精神象征。渠水欢歌,稻香飘,我们应传承精神,开创未来。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22 09:42:01
  读完此文,对龙碗大堰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敬意。作者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织,呈现了龙碗大堰从建设到发挥作用的全过程。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历史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付出的努力。龙碗大堰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奋斗、希望和传承的史诗,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4 楼        文友:何叶        2024-10-24 18:23:37
  恭喜精品!佳作点赞!精品点赞!
何叶
5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25 21:14:26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26 11:30:0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