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奔腾的虎跳峡(散文)
一
在万里长江的源头,金沙江如一条不羁的巨龙,从石鼓镇急转北下,奔腾三十五公里后,一头扎进了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虎跳峡。
天气晴朗有点热,朋友竟然穿着皮衣,原来是被误导,以为景区很凉快。民宿老板驱车送我们去往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刚进入景区,山脚下壮观的峡谷就闯入眼帘,其雄伟令人震撼,那磅礴的气势,瞬间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热情。车子在悬崖边的道路上行驶,悬崖之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坐在车子往下看,我的腿竟不自觉地有些发软。
车子停在虎跳峡停车场,我们乘云梯而下。瞬间,我们来到景区护栏边,虎跳峡奔腾的水流如万马奔腾,轰鸣声在耳畔炸响。水汽扑面,心潮随之澎湃。这近在咫尺的震撼,让灵魂都为之颤抖,大自然的伟力,在此刻展露无遗。
在这长达16公里的峡谷中,南岸玉龙雪山主峰高耸入云,北岸中甸雪山雄伟壮观。江流最宽不过60米,最窄仅30米。传说老虎曾在此跃江,金沙江水于巨石下轰隆,而后扎入地下,消失在幽深峡谷,神秘而震撼。峡谷的两岸是悬崖绝壁,峭峪幽深,真正让人领略到“站在礁石上,仰望一线天”的惊心动魄。
虎跳峡,闻名于世。上虎跳,峡口与虎跳石尽显磅礴;中虎跳,满天星和一线天凸显奇险;下虎跳,高峡出平湖与大具风光令人遐想。在这里,大自然的雄浑壮阔一展无遗,每一处都震撼人心,让人流连忘返。
峡间,险滩连绵,江水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滔滔的江水,恰似银河自九天倾泻而下,总落差约三百米。水流声似猛虎狂啸,震天撼地,每一个浪头的冲击都叫人心惊胆战,魂飞魄散。这是大自然力量的咆哮,是雄浑与豪迈的奏鸣。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深入此地考察,他笔下的“见玉龙独挂山前,漾荡众壑,领挈诸胜”,便是对这壮美景色最贴切的描绘。
巍巍玉龙山,滔滔金沙江,交相辉映,成就这片神奇土地。“玉壁金川”,名不虚传。半湿润季风拂过,垂直分带特征显著。山的壮美,江的雄浑,在此交融,绘就一幅自然的瑰丽画卷,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山上,树大林深,大风起时,松涛阵阵,似万马奔腾;莽莽丛林中,云杉、冷杉等二百多种树木傲然挺立,天麻、麝香等四百多种药材深藏其中。山下,金、银、铜、铁、煤、云母等矿产丰富,金沙江的河沙中还盛产沙金。
在江心巨石正对处,有一半圆形观景台,此处江水狂暴。水雾挟着凉意扑面。对岸山岩上,雕刻的斑斓大虎目光炯炯,作势欲跳向江心。正因这虎与石的传说,才有了虎跳峡之名,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魅力。
眼前的金沙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撞上江心巨石的瞬间,爆发出令人胆寒的力量。巨浪滔天,水花飞溅,仿佛要冲破一切束缚。猛触巨石的水流,跃起数米之高,随后又重重地掉落下来,似乎在短暂的停歇中积蓄着更强大的力量。紧接着,它又毫不犹豫地往下一钻,形成迅猛的瀑流,一路冲刷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二
玉龙雪山巍峨耸立,山下聚居着勤劳勇敢的纳西族。纳西族的历史,如同一卷古老而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早在汉武帝时期,此地已设郡,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纳西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
纳西族人民是大地的耕耘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播种希望。玉米、小麦、稻谷在田地里茁壮成长,麻、棉等经济作物展现着生活的多彩,漆、核桃、栗等经济林散发着自然的芬芳。而那牛、马、羊、猪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健壮而温顺。尤其是“花马古国”的丽江马,体格健壮,善于爬山,不仅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更是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
然而,纳西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岂止物质创造。岁月磨砺中,孕育出独特璀璨文化。一千多年前,他们便有了自己的文字,《东巴经》如明珠,照亮其精神世界,闪耀着民族的光芒,传承着古老的智慧与深情。
丽江壁画,那色彩斑斓的笔触,描绘着纳西族的传说与故事;石碑坊,以其庄重古朴的姿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徐霞客游历过的佛国寺和五凤楼等名胜,更是让纳西族的智慧与艺术驰誉全国。
解放前的黑暗岁月,却给纳西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悲惨。“卖身遮寒夜,糠菜混年头”,这揪心的民谣,如泣如诉,是那段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在黑暗中挣扎,在困境中坚守,心中却始终怀着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
终于,曙光穿透了黑暗,解放的春风吹遍了这片土地。纳西族人民迎来了新生,他们挺直了脊梁,用曾经耕耘土地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如今,走进纳西族的村落,能看到崭新的房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到欢快的歌声。那曾经的苦难已成为历史的一页,而如今的繁荣与进步,是他们不懈奋斗的成果。
玉龙山下,纳西族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他们将带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
1936年的4月,不平凡的篇章开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踏入云南丽江,似希望的火种散落。他们的身影匆匆却坚毅,革命光芒在这片土地播撒。那是热血与信念的交融,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瞬间。
红军队伍沿着金沙江北上,一路坚定地执行着党的民族政策,那一声声革命的宣传,如同春风吹过纳西族的每一寸土地。纳西族的人民,用他们的质朴与热情回应着这份希望。他们主动为子弟兵引路,在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上勇敢地摆渡,精心护理着伤病员。更有不少热血青年,毅然投身红军队伍,为了理想与信念奋勇前行。
富有光荣斗争传统的纳西族人民,在1948年再次挺身而出。他们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兄弟紧密携手,在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成立了人民革命武装。游击战争的烽火燃烧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给予国民党反动派有力的打击,每一次的战斗都是为了自由,为了光明。终于,在1949年7月1日,解放的曙光穿透黑暗,洒在了丽江的大地上。美丽的丽江获得了新生,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解放后的纳西族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刀耕火种的岁月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如今的耕地在科技的助力下,产量逐年攀升,粮仓充实,笑容绽放在人们的脸上。
回首往昔,丽江没有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道路的艰难阻碍着发展的步伐。而现在,绝大多数乡村都修筑了公路,汽车奔驰如飞,带来了便捷与繁荣。那曾经令人胆战心惊的渡江方式,竹溜索的惊险、猪槽船的摇晃、铁索桥的高悬,都已被奔腾湍急的金沙江上高耸的金桥所取代。人们行走其上,如履平地,心中满是安稳与自豪。
抚今思昔,能歌善舞的纳西族人民纵情歌唱:“玉龙雪山再高也有顶,金沙江水再长也有源,党给纳西人的恩情唱不尽,毛主席的光辉永远照心头。”这歌声,饱含着对党的感恩,对新生活的热爱。
如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纳西人民正朝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在现代化的工厂中努力劳作,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智慧。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同时也张开双臂拥抱新时代的科技与文明。
丽江,这座美丽的城市,在新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纳西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2024年10月10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