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家乡杂记(散文)

精品 【流年】家乡杂记(散文)


作者:听雪草堂 白丁,3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发表时间:2024-10-01 18:46:01


   浒湾镇。浒,音许。
   据乡野传闻,乾隆年间,风流一帝下江南,泛舟于抚河之上,路过小镇时,见河畔立有石碑,刻“浒湾”二字,恰石碑前生有一丛茅草,遮了三点水,脱口念出:许弯。自此,浒湾便以此而名。
   屋舍临河而筑,以屋基为堤岸,每年汛期,皆有水涝之灾。居民尽能从容应对,以床板,八仙桌等为舟,移物至乡野,待汛退而返,不改其作习。
   明清之际,浒湾便以雕版印刷之术而闻名,省志有曰:浒湾男女善刻书。并获有“籍贯中华”、“藻丽琅嬛”之美誉。
  
   二
   书铺街,分前后二街,繁盛之际有书坊毗连近百家,闻名者有两仪堂,三让堂、大文堂、文奎堂、旧学山房、红杏山房等,所印之书远销全国。
   青砖黛瓦,青石板巷,一幢幢京兆世家、江南名庭……都已是人去楼空。巷石上辙痕斑驳,庭院中雕饰残破,尚能见证昔日之繁华。
   今犹有耄耋老人能行雕版印刷之事,所印之书,古色古香,待此辈逝去,此技亦将绝矣。思之念之,太息不已。曾有作诗云:
   辚辚车马去悠悠,青石长街比院楼。西下巴渝江渚阔,东行闽浙玉蝉秋。
   喧声远逝苔痕绿,雕版残存古意留。无觅儿孙操旧业,空庭野草过人头。
  
   三
   镇有巨贾熊氏,于粤行商,恰兴旅游,返乡于书铺街尾金临渠畔处斥巨资捐建门楼、广场、庙舍、回廊、莲池、拱桥等。拱桥青石铺就,中有石雕,刻有龙戏珠,鲤戏莲图。建成后,此既弘扬本镇雕版文化,亦为四近休闲游玩之所。镇民感之纪之,拱桥以其名而命。
   古人有言,立功、立德、立言,此三者予流名百世,而今拟可增立资一项,亦可流名千古。
  
   四
   书铺街尾处有一小寺庙,供奉观音大士,名“观音阁”。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大体格局保留至今。此庙与普通寺庙有大不同之处。
   庙建于巷门之上,其状如城楼,有扼关守隘之姿。巷门之上,嵌有“仁里”石匾,由此入内,可曲通街巷,又可沿阶而登庙阁。居庙阁之高,可望江湖之远,亦可拭省尘身。
   后香火繁盛,小为扩建,在其左侧另开庙门,并更为正门,其状如宗祠,嵌有“永镇禅林”石匾。门之左右,红底黑字,书有“永垂佛家慧眼,镇化世人迷津”之联。
  
   五
   由镇沿抚河下五六里许,为丁家村地界,据传其祖上乃三国时吴国大将丁奉之后,世居于此,耕读传家。其周围有徐、李、郭、廖四姓杂居其间,四周仍以丁姓居多。郭家渡头,于李郭两村之间河堤上,以混泥土及乱石砌成,少有舟船相泊,多为村妇浣洗之地。其侧有千年古樟数株,远眺之,能见抚河汤汤,数峰山青。对岸人家,清晰可辨。称对岸人家为河背,两岸多通秦晋之好,有时隔河相对之家,实为姑表之亲也。曾诗云:
   波平渚浅数山青,十里村庄多姓丁。日暮云低呼小字,几家隔岸倚墙听。
  
   六
   由镇沿抚河溯流而上,约八里许,有一古刹名疏山。此寺建于唐代,有唐僖宗御笔亲赐“敕建”二字。据传,唐朝年间,有高僧号曰白云,与当地村民相约,借一袈裟之地结庐传法。寺之两侧,有山峰相环,错落有致,前有抚河绕寺而流。立于山门之前,可观茂林修竹,可见河水汤汤,可望阡陌相连,四时皆有美景。附近乡贤,于此寺多有留踪。如王安石、曾巩、晏氏父子、陆象山、陆游、汤显祖、赵时焕、胡明仲等文人墨客均有在此留墨。
   吾于此地,亦有诗记之:
   有僧借地一袈裟,千载悠悠犹是赊。不在云深结禅境,却于乡野说莲华。
   相闻鸡犬斗泥巷,坐眺村邻理豆瓜。惊见唐皇书敕令,已然转售帝王家。
  
   七
   由镇往西十里,金临交界之地,一峰如屋脊,兀耸于众山之巅。其山巅有平地数亩余,可俯看百里山河。远观之,常有烟云缭绕。后于山巅建数重楼阁,如处云巅,自有一番仙灵之意境。传闻谢灵运主政临川时,于此山结庐修身,谈玄问道,斯成道教名山,而不解之处是,山巅所供却是观音大士。附近乡民,多上山祈福,卜问凶吉。吾旧游于此,有诗记之:
   万阶逶逦拾云上,百里孤标独此峰。谢子结庐轻岁月,青牛卧水吐鱼龙。
   东西岭沐氤氲气,千五年来不老松。白石棋枰谁落子,山间谢了木芙蓉。
  
   八
   镇向北上约八里许,有一裸岩岭,间有绿被,名为老虎岩。吾观其状,浑不似虎,不知何故而名之。相问于老人,一老人有曰:此乃卧虎,虎头昂首朝东,虎躯侧卧向南,虎尾蜷卷向西。而由头至尾,恰对三村,因有言,三村之风水与此岭密切相关。
   三村繁衍皆过十世,世代务农。正对虎尾之村先有发迹,一子出仕,官至某市政法委书记,退休前转为人大主任,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其侄前往依附,亦被其训斥。
   后,对虎腰之村亦有一子出仕,官至本县常委副县长,为人豪迈,对村中拜访之民皆热情相待,大小之事皆有应诺,能办则办,不收一物。后因官场倾轧,以腐败之罪而罢职,众民闻而叹之。
   至今,唯正对虎首之村无一可表之裔,依旧以农耕为业,值得称道者,惟子孙兴旺。另二村常笑云:白日只知下地,晚上只知上床,扁担横竖不识一,只知用来挑箩筐。
  
   九
   由镇向北行三十里许有一古村落,蒲塘村。村内多徐姓,先祖为唐时大夫,有文武世家之称,宋文天祥曾为此徐氏先祖造像题跋。此村之西北有一山峰,上立有一庙,名曰铜峰古庙,为纪念清代囦默真人,原名徐祥可,俗称徐神仙,有诸多仙迹故事流传,《耳食录》中亦有记载。
   吾父外家于此,年幼时常于此做客,亦常听祖母讲述徐神仙故事。铜锋古庙几曾毁于火灾,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某贾为还愿,斥资重建,后屡扩建。闻此庙多有附近乡邻求愿,得尝者不知几。吾有诗云:
   乡间传说有仙踪,惜是天庭久未封。庙小能安三教圣,地偏难识一声钟。
   风交稻陇斜阳半,鹭入山林野水重。指认石痕仙客迹,当时仙客倚苍松。
  
   十
   涂坊村乃吾外家所在,亦是吾童年成长之地,每于梦中,常有青砖古巷相萦。其立村以涂姓开基,黄姓杂居其间,至宋时,已无涂姓,为黄姓所兴。黄姓原为云林邓世所迁,其八世祖与宗不睦,愤而随母姓黄,自此以黄姓而传。自黄姓兴于涂坊村后,有文武二督都,文都督具体官职名姓已不可考;武都督为抗倭明将黄朝聘,万历武进士出身,官挂征西将军印兼后军府都督同知,赐蟒玉。
   涂坊村古屋古巷,极具关防色彩,不少闾巷间由箭楼隔断,有极强攻防能力。其村地名,亦取如:上关门,下关门,走马地,文武地,点将台等。吾曾作诗云:
   门前枣树起云阴,细雨飘檐闾巷深。走马沙场悬蟒玉,翻书牛背对丘岑。
   儿孙剩几英雄气,时代频生江海心。持伞徐行如隔世,旧梁燕子梦相侵。
  

共 26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历史的长河中,浒湾古镇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韵味,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乾隆帝的江南之行,虽是一段趣谈,却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以传奇色彩。古镇的居民,临河而居,与水患共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明清时期,浒湾以雕版印刷术闻名遐迩,省志记载的“浒湾男女善刻书”,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书铺街的繁盛,书坊林立,见证了中国古代印刷业的繁荣。而今,虽然昔日的辉煌不再,但那些青砖黛瓦、青石板巷,依旧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熊氏巨贾的慷慨捐赠,不仅为古镇增添了新的地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观音阁的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古镇的守护神。而丁家村的传说,疏山古刹的禅意,无不透露出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的山川河流,古庙村落,每一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老虎岩的风水传说,蒲塘村的文武世家,涂坊村的英雄往事,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作为编者,我们有幸能够通过这些文字,窥见浒湾古镇的一角。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偶尔放慢脚步,聆听这些来自古镇的低语,感受那份宁静与深远。浒湾古镇,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探索,去发现。作者文字美轮美奂,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编辑在此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02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10-01 22:06:10
  浒湾古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静静流淌的名字,它的故事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在我心中缓缓展开。读罢全文,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了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感受着明清时期的文化气息和古镇居民的生活智慧。
   文章以乾隆帝的轶事开篇,引人入胜,让我对浒湾的名字由来充满了好奇。而古镇居民面对水患的从容不迫,更是让我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雕版印刷的繁盛,书铺街的兴衰,无不映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变迁。
   熊氏的捐赠,观音阁的庙宇,丁家村的传说,疏山古刹的禅意,老虎岩的风水,蒲塘村的文武世家,涂坊村的英雄往事……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这篇短文中,我读到了历史的深度,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浒湾古镇的故事,让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故事,如同古镇的守护神,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