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沧桑文昌桥(散文)
一
去年秋天,回到故乡抚州,当晚与家人去文昌里步行街漫步。十月的小城,秋风缱绻,秋雨不至,月在天上,我在红尘。我的眼帘收纳着小城的清幽与喧嚣,有熟悉,也有陌生。
经过文昌桥,无由激动,几许感慨,思绪往历史的深处蜿蜒。
文昌桥,最早建于南宋嘉泰年中,由王傥创建,这是抚河上面的第一座大桥。一座桥,对一座城有着怎样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筹建一座桥,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和心血,难以想象。所以王傥之举,令人尊敬。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中,王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但因为他创建了一座桥,无形中进入历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史书没有给予太多的记载,一座桥的横空出世,奠定了王傥的品质,铸造了他的人格。我想王傥应是地方长官,因为只有官员有能力去筹建一座桥。宋代以科举入仕,官员都是文人,属于士大夫阶层,从王傥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古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诉求和人生投影。
南宋的文昌桥是朴素,还是华丽,不得而知,但我还是喜欢去编织那时文昌桥的精彩细节。因为我对古代有绵绵不绝的情愫,那时,天是青瓷的颜色,水是碧玉的颜色,每一缕风都携着花香而来,每一种蔬菜瓜果都是天然的味道,那时,人与自然相隔最近。不管那些朝代有着怎样的不堪,我觉得都流淌着一股诗性,能让人享受到生命的丰富与细腻。而宋朝更是一个奇特的朝代——绮丽与黯淡同步,荣光与屈辱相随,文人的风流,英雄的失意,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构筑了这个朝代的格调与气象。宋朝是一个魅力四射的朝代,能令我想象如春风浩荡,如大鹏展翅。我想,那时陪伴文昌桥的,有亭台楼阁,雕栏玉砌;有飞驰的骏马,精美的轿;有一袭素裳的书生,有穿红着绿的温婉佳人;它曾与桥头的一株杏花两两相望,聆听过空闺少妇的袅袅琴音,接纳过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它曾看过月落乌啼霜满天,见过西风瘦马,有人仗剑走天涯。总之,文昌桥参与过南宋的风花雪月,也见过世间的悲欢离合。所有的存在,让文昌桥有了生命的欢愉,生存的价值。
可是,文昌桥的命运注定跌宕,与风云交织。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各路兵马席卷大宋国土,他们要推翻这个昏聩的王朝,还苍生一个岁月静好。那是春天,莺在歌,燕在舞,春花开得好艳,春水流得欢畅,抚州城浸泡在春天的柔情里。朱元璋的部下偕大军兵临城下,带着他们的雄心和热血。那时,当地官员还在美人的歌舞中沉醉;青楼里传来女子的浅吟低唱,缠绵在散发着脂粉香的空气里;谁家的后花园,俏丽的少女在荡着秋千,追着蝴蝶;大户人家的宅院里,几个女人正在争风吃醋;文昌桥上,人们有来有去,挑着箩筐卖菜的,提着竹篮卖栀子花的,伫立桥边看风景的……他们不知,城外一场血腥的交锋即将蓄势待发,现世早已不安稳,一场战争即将颠覆他们的生活秩序。
再腐朽的王朝,永远都有忠于它的忠臣良将。抚州守将誓死保卫城池,战争没有温情,更无关浪漫,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大地苍茫,河水汤汤,人哭马叫,烟尘滚滚,血染红一条河,须臾之间,抚州被攻破,文昌桥毁坏一半,绝望与欢喜在抚州的上空重重叠叠地碰撞,相融,最终被风带走,大地之上,满目疮痍。文昌桥惨不忍睹,这是一场人为的毁灭,比自然的毁灭更令人心痛,那是撕心裂肺的痛。
战火过后,抚州在统治者的手里重建,文昌桥被执政者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和人文的意义,被重新修复,明朝洪武七年才完工,被缔造成一座城市的交通坐标。文昌桥再度崛起,风轻云淡,傲然伫立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以淡然的姿态,开阔的胸襟承载着命运的重塑。
二
明朝万历年间在文昌桥发生的一件趣事,为文昌桥注入一份明亮——
当时抚州有四个姓“陈、罗、章、艾”的才子名声煊赫,才华卓著,且特立独行,颇有竹林七贤风范。某年,新任知府上任,经过文昌桥,四个才子坦胸露腹横卧桥上,挡住去路。这是他们的率性,更是他们迎接新任知府的一种方式。他们出了一个上联“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让知府对下联。此对绝妙应景,可见四个才子才名不虚。知府百思不得下联,只得返回。待他得到答案,再次返回文昌桥,四才子却差人送来下联:“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四才子的才华,令知府感佩,决心做个好官,体恤百姓,造福一方。这个故事趣味盎然,在抚州人的口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八月,文昌桥被一场天火毁坏,政府却没有能力修复。时任浙江遂昌县知县的汤显祖得知,积极动员家人捐款。汤显祖虽远离家乡,却时刻关注家乡的一切,关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经过汤显祖的努力,汤家父辈捐了一笔钱,从而也带动抚州乡绅纷纷捐助。对汤显祖的主要印象,来自他的戏剧,尤其是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总以为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物,从他对文昌桥捐助的行动中,我感受到他的刚劲与执着,以及一份深厚的故土情结。文昌桥能再次横跨抚河之上,汤显祖功不可没。汤显祖后来被斥官回抚州,并不因丢官而颓唐。从官员到平民,两种社会身份,汤显祖宠辱不惊,依然牵挂民间,积极奔走,呼吁官方在新桥上举行迎春典礼。典礼是一种仪式,更是对捐助人员和修建人员的肯定与感激。文昌桥,跳跃着一颗炽热而纯真的灵魂。
清朝嘉庆年间,文昌桥经历浩劫后第三次重建,文昌桥经历人间冷暖,喷吐着一座城的生命气息,它必须与光阴同在。此次建了十年,这是一段漫长的时光,花几度凋零,月几度残缺,够一个人长大,够一个人老去,可见执政者的用心,对民生的深刻关怀,对历史的深度缅怀。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而是用来铭记,哪怕有屈辱,也必须铭记,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清朝文昌桥的建筑风格当时被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可见桥的魅力和坚固,这是文昌桥的生命巅峰。虽然最初的文昌桥已无法还原,但是一块块石头可以复活文昌桥的精神和风骨,诠释出桥的前世和今生。
三
漫长光阴,文昌桥经历过无数天火和战争,一路走得艰辛,走得坚定。我想文昌桥在每一次被毁之际,也是有忧伤,有愤恨的,那种情绪想必如海浪般翻涌,以穿透时空的力量绵延天际。一座桥,与世无争,任劳任怨,碍着谁?幸好总有人富有情怀,一次次修建文昌桥,让文昌桥优美地鲜活在历史里。
带着旧时光的恢宏与悲郁,富贵与衰败,文昌桥走到新中国,一度被称为“解放桥”,这是民众对新时代的美好寄寓。文昌桥遗世而独立,把自己活成了一部史诗,荣光与屈辱、兴盛与落魄都随风烟散去,渗入大地的深处,或飘入天空,变成一片云,飘向未知的远方。文昌桥,从此远离金戈铁马,狼烟杀戮,只需吟风弄月,与流年缱绻低语。
建国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文昌桥,不断扩建,加固,文昌桥变得更为坚韧,大气,抵御着一次次洪水的侵袭,支撑着无数车辆的前行,承受无数脚步的踩踏。桥墩上还增加了新雕刻的十二生肖属相,那些生肖,朴拙而灵动,有着古典的气质,也寄予了现代人对命运的深情,它们陪伴文昌桥,走在新时代的天空下,风雨相随,不离不弃。
初见文昌桥,是十岁。我从浒湾跟随父亲到抚州读书,班车驶入文昌桥上,有湿润的气息袭来。桥上车很多,桥上的人行道上人流密集,城市的繁华在文昌桥上得到凸显。文昌桥的宽阔惊喜着年少的我。阳光落在桥梁上,有着丝绸的质地,让坚硬的桥变得柔软起来。桥是灰色的,这是一座桥该有的色彩吧。灰色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色彩,不明亮,也不黯淡,它是中庸之色,与中国古代士大夫恪守的中庸之道殊途同归。中庸,我不认为是消极和圆滑,而是一种谨慎的生存智慧。灰色的桥,有大气素朴之美。
河水在桥的两边铺开,水灵灵的,河叫抚河,抚河有一颗辽阔的心,里面流动着天空和飞鸟的影子,流动着世世代代的情感与呼吸。河水从右边逶迤而下,流经文昌桥下,我知道,抚河里会有无数滴水,是从浒湾流过来的,带着浒湾清纯的气息。抚河,让我与浒湾有了神秘的交集。而横跨于抚河之上的文昌桥,则引领我进入了抚州这个城市,从此我的命运在无形中得到转变。很快,父亲把我的户口迁入抚州,我成了城里人,我融入了这座城市,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厚重和简约。某种意义上,文昌桥,是我人生的一个渡口。
那时,祖母住在文昌桥附近,周末,父亲常带我去看祖母,我有时会独自偷偷跑到文昌桥去玩。站在桥上的人行道上,凭依栏杆,看桥下河边的一排排老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于河边,是抚州一道沧桑的剪影。河边有一个个石埠,大小不均,喷吐着一种生活的气息和岁月的苍凉,有妇人在河边洗衣,让这座城市流溢着一股小镇风情。我打量桥上每一辆开往城郊的车,心想是不是开去浒湾呢,我想念在浒湾的外公、外婆和母亲。那个时刻,我对浒湾的相思如抚河水哗哗地流淌。
四
那时桥头有一座亭,朱红色的色调显得庄重和古朴,亭中有石桌,石凳,经常有五六个男男女女在此相聚,或在石桌上写毛笔字,写完,彼此评论;或谈论与文学有关的话题。每次见到,我不敢入内,站在亭外观看,聆听,觉得他们好风雅。我觉得这样的亭就适合做这样的事,他们的情趣透着浪漫,让一座亭散发着诗意和光芒。
桥头附近还有一个小池,叫“洗墨池”,据说和王羲之有关——王羲之曾在抚州为官,官舍便在这一带,他日日勤练书法,写完后,便在这个小池洗毛笔。千年的风云掠过,多少人与物都被时光淘汰,只剩下这个洗墨池供后人凭吊。如今池中无水,但是无中生有,承载丰厚,池中有千年风霜,有日月春秋,有书圣的风度和精神,这里的无,更胜过无数的有。
遗憾的是,后来抚州进行城市改造,河边老屋全部拆除,亭和洗墨池也在被拆之列。河边做了两条长长的人行步道,桥上一条,桥下一条,还建了小广场,种了花草树木,装了五颜六色的灯,变得漂亮了。只是我觉得应该保留洗墨池,它折射出一种文化的温度和光芒,我们后人应该让光芒形成永恒的照耀,而不是掐灭。
近些年抚河之上相继建起五座大桥,漂亮,时尚,美观,但是我还是喜欢文昌桥,喜欢它的老和旧。如今,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文昌桥,已禁止文昌桥通车。
夜色下的文昌桥是活泼而生动的。夜灯如蜜糖般洒落在文昌桥上,让文昌桥有了丰富的色彩,有了温暖的意味。人们来来去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文昌桥塞得满满当当。桥上有各种小吃摊,卖麻辣烫的,卖烧烤的,卖棉花糖的,卖糖葫芦的……让文昌桥弥漫着烟火气。一对年轻的恋人共同高举一把棉花糖,棉花糖如棉花般蓬勃,层层堆积在木棍的四周,他们仰着脸,你舔一口,我舔一口,旁若无人,笑眯了眼。桥上还有卖工艺品的,卖鞋袜的,卖雨伞的,卖文具的。一个老妇人在角落里卖鞋垫,静静的,并不吆喝,鞋垫十元一双,很便宜。老人说鞋垫是自己做的。现在还有人自己做鞋垫,我感到好奇,拿起一双鞋垫观看,白色的棉布做的,针脚精细,很厚实。母亲说,这个鞋垫质量真好,估计用个十年都不会坏,买了几双。母亲用手机支付后,问老人,自己做鞋垫,累死了,也赚不到几个钱。老人说,老了,闲着也是闲着,做点鞋垫卖着玩,赚不赚钱不打紧,图个乐子。
桥上是市井的情调,桥下是民间的喜乐。小广场上,一群中老年人在跳广场舞,悠扬的舞曲与桥上的叫卖声、笑语声交织,使得文昌桥飘荡着沸腾的气息,那么热烈,那么饱满,让人感到亲切,为之迷醉。
我朝桥的右边望去,新建的桥如五线谱,在湖面上摇曳,桥上的灯如五线谱上的音符在跳跃。文昌桥与新桥,有古老,有年轻,有朴素,有繁华,它们共同支撑着一个城市的交通脉络。放下杂念,抛开世俗的声音,我聆听到河水在桥下恣意的流淌声,它们绕着文昌桥的桥墩曼妙地汪开,如花开,如玉碎,如檐滴,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