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散文)
一
青原山,静卧于吉安市青原区东南。它是江西文化名山,4A级旅游胜地。佛教文化深蕴,名人文化璀璨,风景秀丽迷人。南宋杨万里赞其为“山川第一江西景”,实乃当之无愧,令人心驰神往。
青原山有座净居寺,它始建于唐朝神龙元年,原名“安隐寺”,直至宋崇宁四年才有了如今的名字。
初建时,这里便成为了佛教南宗的重要传播地。净居寺的建筑群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和七祖塔,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禅宗七祖行思,这位来自庐陵的高僧,在韶州曹溪山(今广东韶关)南华寺承接六祖惠能的真传后,于唐神龙元年来到青原山。他在此创建寺院,广纳信徒,弘扬佛法。从此,这片土地上佛法的光芒熠熠生辉,逐渐发展成禅宗南宗的青原法系,成为南宋两大法系之一,而后更衍生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
这座古寺的影响深远,如同一颗佛法的种子,飘洋过海,播撒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智慧与慈悲的花朵。
山上,潭泉溪峡星罗棋布,共三十五处。喷雪泉如飞花碎玉,虎咆泉气势磅礴,珍珠泉晶莹剔透。奇峰罗列,攀天岳高耸入云,芙蓉峰秀丽婀娜,翠屏峰郁郁葱葱。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试剑石还残留着古人的壮志豪情,滴水崖的水珠似在诉说岁月的故事。
颜真卿篆书的“祖关”二字,嵌在净居寺山门之首,庄重而古朴;文天祥手书的“青原山”三字,镶于山门,豪迈大气。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处处可见,为这云居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沉醉在自然与历史交织的美妙之中。
穿过古老的“万善桥”,迈过几道山门,一幅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绵延不绝的群峰万岭,似大地的巨人傲然挺立。山下溪水潺潺,奏响灵动的乐章;山上古木参天,蓊郁葱茏,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山间云雾飘渺,如梦如幻,宛如人间仙境。
远处,千山万岭中一座高峰直耸晴空,那定是青原山的主峰。主峰之上,一座楼阁如翘如跃,云拥雾托,若隐若现。我不禁遐想,若登上那高阁,俯瞰这苍茫大地,是否真能摆脱尘世的纷扰,拥有羽化登仙般的超脱之感?
二
杨万里、颜真卿、文天祥、黄庭坚等文人墨客,亦在此留下珍贵墨宝,让这座山充满了人文的韵味。
杨万里,这位南宋著名的诗人,他在游览青原山时,被那里的自然景观所深深吸引。青原山的山势雄伟,林木葱茏,溪流潺潺,正如杨万里诗中所写的那样:“青原山中好,林深水更幽。”杨万里用他的诗句,描绘了青原山的四季变化和自然风光,从春天的花开到夏日的蝉鸣,从秋日的枫红到冬天的雪景,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以其详尽的游记闻名于世。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青原山,也留下了他的身影。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用600多唯美文字,描绘了他在青原山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场与青原山相遇的雪。
那是一个冬日,青原山被一片银白覆盖。鹅毛般的雪花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柔软的白色羽衣。徐霞客的游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唯美的雪中青原图,也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青原山的雪,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的见证。
颜真卿,这位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墨宝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在那古朴庄严的净居寺,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碑刻,使得青原山不仅在自然风光上独具一格,更在文化底蕴上增色不少。
文天祥,这位南宋的爱国诗人,他的墨宝也为青原山增添了许多历史的厚重感。文天祥的诗句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他那颗赤诚的心。在青原山的净居寺,他留下的诗文不仅是对这片山水的赞美,更是对南宋气节的坚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为民。
北宋大文豪黄庭坚也曾在青原山留下了珍贵的墨迹。黄庭坚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他在青原山的碑刻,笔触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三
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庐陵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时任庐陵知县的王守仁,携手邹守益在青原山讲授“良知之学”,引发强烈反响,众多学者纷至沓来。此后,会讲者云集,并置学田以支持讲学活动。他的思想如明灯,照亮了江右王学的发展之路,让庐陵成为理学的昌盛之邦,赢得“东南邹鲁,西江杏坛”的美誉。
王阳明离世后,青原山每年春秋两季仍坚持举办大型王学讲会。每逢此时,大江南北的王门弟子不顾路途遥远,千里奔赴。
青原山成为了王学研讨的核心之地,庐陵也获誉“理学之邦”。这片土地见证了思想的碰撞与传承,王学的光辉在此闪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规模渐大的讲学竟扰了净居寺的清宁佛事。于是,王门弟子邹元标等人挺身而出,倡议在翠屏山之阳建青原会馆。岁月悠悠,道光十九年,会馆已显老旧,吉安知府鹿春如倡导新建了阳明书院。
阳明书院坐落于青原山的山腰,清幽静谧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理学发源地之一。它座东北朝西南,占地12亩,2600平方米的空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阳明书院是江西名书院之一,乃著名理学讲坛。它与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光芒。
2012年,吉安市让它在原址重现昔日风采。沿着中轴线前行,大门古朴庄重,那是知识的入口。传心堂里,还回荡着先哲讲学的声音,智慧的火花在此绽放。五贤祠庄严肃穆,王守仁等五贤的精神在此长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南院的教工楼、号房和庖湢,见证着师生们的辛勤与生活。北院的核室,一楼教室传出的书声琅琅,二楼的藏书丰富而珍贵。
阳明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心学思想的熔炉。王阳明的心学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倡导人们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格。他在这里讲学时,常常带领弟子们亲自耕种、修身养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
当岁月回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片土地燃烧着革命的烈火,激荡着斗争的豪情。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那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地方红军武装红六军、红二十军和数十万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先后发起了九次攻打吉安城的战斗,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九打吉安”。每一次的冲锋,每一次的呐喊,都饱含着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在1930年10月4日夜晚十一、二时许,胜利的曙光降临。红军部队如汹涌的洪流,浩浩荡荡地从北门涌入吉安城。那一刻,吉安百姓倾城而出,夹道欢迎,他们的眼中饱含着激动的泪水,脸上绽放着胜利的笑容。全城彻夜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声音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红军胜利了!吉安解放了!
攻占吉安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踏上了青原山。他们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穿梭,他们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在这里,红军在阳明书院创办了红军第三分校、红军后方医院。那一间间简陋的教室,培养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那一张张临时搭建的病床,见证了战士们的坚韧与顽强。
时光流转,1939年至1948年,省立吉安中学、国立十三中学先后迁至阳明书院。朗朗的读书声在这片曾经弥漫着硝烟的土地上响起,是在诉说着对和平的珍惜,对未来的期待。
青原山,这座承载着无数红色记忆的山,它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也见证了胜利的喜悦。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每一片树叶都诉说着英雄的故事。当我们漫步在山间小道,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应当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青原山宛如一卷神秘深邃的书,层峦叠嶂是它的篇章,清幽古刹是它的诗行。每次靠近,都似初读,韵味无穷。读不透,也要读,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等着我吧,青原山,我定会一次次走进你的世界,探寻你的秘密。
在喧嚣都市中疲惫的人们,心怀净土之梦。走进青原山,新鲜空气沁人心脾。山水花草树木,皆散发自然气息。放松心情,抛却纷扰,找寻那返璞归真的纯粹,让心灵重归宁静与美好。
2024年7月18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