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董景安与舟山的平民教育(散文)
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书香门第的舟山中学首任校长董景安,不但是清末鄞县有名的秀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还掌握英、法两门外语,熟悉西方文明的所在。1902年,被英国爱丁堡大学授为名誉教授。而他以“博爱”精神,关注民生,关注平民的教育。他是民国初年最先尝试扫盲教育的人,是舟山平民夜校的开路先锋,对舟山平民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一早期平民教育运动中的关键人士
民国肇始,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旨在“除文盲、作新民”的扫盲运动。董景安成了这场运动的关键人士,是民初“最初尝试”扫盲教育的人。
民国建立时,董景安就已经晋升为上海沪江大学的首位华人国文教授。1915年,董景安被委以沪江大学华人副校长的重任,直至1919年离校。但是他对中国的民生非常关心,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教育。他曾说过:“教育是国之基础。在采用共和政体的国家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共和国和传教团体已经为孩子们尽量开办各级学堂。但我仍将非常遗憾地指出:很少有人想到为成长中的、早已失去学习机会的底层民众创办学校。”认识到这一点,他就积极行动,呼吁社会为底层民众为底层创办扫盲教育,他更凭借沪江大学的青年会等学校的群体机构,系统地对失学民众进行扫盲教育。
1919年辞离沪江大学,至大同编译社就职,成为图书出版领域的专家。董景安深感经典中文即文言文晦涩难懂,普通人想要阅读至少需要2000—3000个词汇,而失学的普通民众迫于生计,更不可能有时间系统学习。根据现实情况,董景安就用省字新法,选最浅要六百字,编成通俗教育教科书——《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读本》,简称《六百字编》。1912年8月,他就宣布了准备“均用600字写成”、编纂“适合底层民众一年学习的课程”教材计划,共9册,并首先编写了“600字识字课本”。到了大同编译社,他就继续按计划编写。到来舟山中学担任校长之时,他完成了该套教材的8册,及“首编系识字课本,继以读本七种,亦仍用此六百字编之,内分卫生、伦理、修身、正俗、爱国、地文、信函各类,每种27课,7个月即可卒业”。该教材由商务印书馆陆续正式出版,上海美华书局出售,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反响强烈,“来函内无一省不称许此书之美”,使用该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良好,为底层民众的文化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景安此举成为早期平民教育运动中的一项创举。
二董景安首开舟山平民夜校
1921年5月,董景安受聘前来定海公学任校长。定海公学刚刚办起,万事开头难。定校训,做规划,制规章,聘教师,招学生……一件件都从零开始。好在有沪江大学的工作的经验及渊博的知识,还有实干精神,1922年2月,定海公学顺利开学。他那套出版了八册的民众教材编写也只能中止,但他并没有忘记民众教育,他要为舟山民众教育提供一个平台。
1924年,定海中学从青年会衍生诞生了校友会。这个校友会,与现在的校友会有区别,不是离校学生的群体组织,而是在校学生的组织,相似于现在学校里的学生会。《定海中学校章程》第六章“训练”中,对“校友会”定论为:“该会含有自治及觉导社会之性质。由学生自行组织之。内分演讲、编辑、游艺、营业、教育、卫生、庶务七部,由理事统辖之。无论在若何场所,均宜振刷精神,以实行自治及觉导社会之责任,期以习惯成性,而得圆满之效果。”
当时,学校成立很多学生活动社团,都是按照学校章程第一章第一条提出的“本校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青年个性,分别施以升学预备或职业辅助之智能为宗旨”出发的。校友会性质中提出的“自治”,是针对学生组织本身教育而言;“觉导社会”则是对校友会的社会责任定性。所以内设的七个部,有“教育”部,自然这个教育不只对在校学生,更是对社会而言,是“觉导社会”的一种形式,或者说一个平台。董景安把对民众的教育明确列入了他的办学计划中。1924年仲春之初,新学期开学不久,定海中学就创办了定海第一平民夜校,招收失学民众免费就读。这是舟山历史上的第一所平民夜校。
如在沪江大学时通过青年会来施行平民教育相似方式,董景安在定海创设夜校,开展民众教育,是由校友会出面组织。而夜校的教室安排,时间安排,管理落实,自然经过董景安策划,他还派教务主任沈文鸿作学生会的直接指导。有校友会组织平民夜校,即可对平民施行相应文化教育,当时定海中学首届中学生是初、高中四年一贯制,完全有能力做这样的教育;同时又通过学生参与平民教育,来达到巩固他们智能和达成他们觉导社会的目的,这就是“训练”。
教材初始采用的是董景安编写的《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读本》中的识字课本,后又增加伦理、正俗、爱国等内容。董校长有时还亲自对上课的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定海中学平民夜校的创办,引发了很多平民的求学向往,人数不断增加;也引导了定海其他学校对平民教育的关注。1925年,定海廷佐义务小学、沈家门八闽小学亦设夜校,招收失学民众免费就读,修业期限3个月,每校学员30——40人,以授千字课为主。1927年平民夜校改称民众学校,课程规定为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到了1931年,舟山就有8所公立学校和6所私立学校开办平民夜校,进行平民教育,时有3700多平民接受了平民教育,177人毕业。
三薪火相传,舟中平民夜校的发展
董景安为校长时,定海中学自1924年创办了舟山第一所平民夜校以来,除了学校因故停课时期外,民众夜校一直开办着。1927年5月,教育部门要求,平民夜校改为民众学校,不管名称如何,当时定海中学夜校有序进行,没有停息。
1928年,董景安离开舟山回上海,他的学生方同源继任校长。方同源上任的第二学期初发生了学生风潮,学校停学整顿。1929年9月,学校才重新招生开学。在学校教育比较稳定之后,方同源校长就继承董景安民众教育的精神,在1930年下半年就决定继续开办民众学校。而刘鸿生创办的定海女子初级中学,也于1931年初开办了民众学校。民众学校依旧晚上上课,由教师引领,让学生授课和讲课。这样既对平民施行教育学,又使学生学以致用,练习办事经验。依然与《定海中学校章程》中规定的教育宗旨紧扣。
1932年4月出刊的《定中月刊》“校闻”中有一则《民报出版与民校开学》,记载如下:
“民报自去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由本校反日救国会主持,为宣传工作之一部,颇得社会赞许。自今年起,特请钟悌之、段非韩、张志轩三君,担任编辑,以专责任,内容分言论、要闻、常识、图画四栏,用浅显文字既图画,灌输最新智慧。有本校附设民众夜校。历有年所。本学期依旧开办,推定戚德钧先生为主任,主持一切。教课出全校教职员担任外,复约中三学生之优秀者,帮同教授。此本校对于社会教育之实际工作也。”
上面这则校刊新闻,讲了两件事,一是学校办民报,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灌输最新智慧”,这也是民众教育的一个方面。第二件事讲的就是民众学校。1927年,定海中学撤销了高中,只有初中了。初中学生年龄小,因地因人制宜,原来的校友会这个组织改成了自治会,重点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夜校则以教师为主导,选择初三的优秀学生作“帮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并专门派时任学校教务主任担任夜校主任。足见学校对民众夜校的重视,把它作为重要工作来办。
就这样,董景安先生在舟山开辟的民众夜校持续着,发展着。
1952年,私立舟山中学和县立定海中学合并,当时学校已设高中。学校依然继承开设夜校,为失学民众服务的传统。学校还开设了夜校初中班,免费为失学的民众提供初中教育。现临米寿的郑如玉老师因当时家里经济困难,读不起初中,得知有初中夜校班,就急忙报名入学。经自己努力,夜校初中毕业,于1955年9月考入舟山中学读高中。至今他回忆起来,还感念万分。